6月19日至22日,第10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意大利古城维罗纳召开。自1995年起,该会由国际胃癌学会(IGCA)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90余个国家的近千位医生与会。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为首的中国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赢得了2017年第12届IGCC在北京的举办权。而在本届IGCC上,我国学者也用实际行动让世界胃癌学界听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多位学者进行了大会发言或担任了会场主持。本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和胃肠外科的多位学者分别从内科和外科的角度详解会议热点,以期能迅速、有效地将会议最新信息传递给广大读者。详见B14~B15版。
在一场名为“新的生物视点,新的治疗机遇”的胃癌分子靶向药物专场上中,与会学者深入讨论了从血管生成、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到靶向免疫治疗的各途径中,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内容既包括抗血管生成的疗效预测标志物探索,也有我们尚持观望态度的免疫靶向“三抗体”catumaxomab;既有后ToGA研究的方案优化性研究HERBIS1,也有深入探讨抗HER2治疗耐药机制的体外研究。下面简要介绍。
Catumaxomab在胃癌中的研究探索
背景 Catumaxomab,一种三功能大鼠/小鼠杂交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靶向针对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CD3抗原,同时其Fc区段第3个功能结合点可通过Fcγ受体与免疫辅佐细胞相互作用,因此肿瘤细胞、T细胞和免疫辅佐细胞得以近距离接触,导致T细胞活化、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及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和吞噬作用等肿瘤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于IP-REM-AC-01研究显示,catumaxomab腹腔内注射组可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腹水控制时间(无腹穿减症时间为46周对11周),欧洲批准其适应证为标准治疗无效或不可行的EpCAM阳性肿瘤恶性腹水的治疗。EpCAM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种嗜同种非钙离子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中的阳性率约为50%~60%,因此在胃癌中应用catumaxomab成为可能。
方法及初步结果 在本届IGCC上,德国学者报告了正在进行的GC03研究结果。与既往对恶性腹水的姑息性治疗不同,该Ⅱ期研究出人意料地更换了一个关注点,即新辅助治疗人群。该研究纳入了70例临床分期为T3/4N+/-M0 或T2N+M0患者,进行ECF(表柔比星+顺铂+5-氟尿嘧啶)或ECX(表柔比星+顺铂+卡培他滨)方案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后,进行根治性手术,术中腹腔内注射10 μg catumaxomab,术后7、10、13、16天剂量递增性注射10、20、50、150 μg。主要研究终点为手术期并发症,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生存(OS)期。目前研究完成入组,初步显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可靠,生存期等结果尚待公布。
评价 该研究虽未限定EpCAM高表达人群,未主要关注腹膜转移高危人群,亦未进行术前术中腹膜转移的评价等,但作为一项主要关注安全性的Ⅱ期单组开放研究,实现了其主要研究目的。而该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于腹膜转移高危的胃癌患者,catumaxomab围手术期应用安全,使得进一步探索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研究应针对EpCAM高表达的T4或N+患者,以期减少该类人群的腹腔内复发。
其他
胃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不仅需要继续扩大范围寻找新靶点,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索某一靶点特异领域,关注优效人群,寻找疗效预测标志物,探索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及逆转,如HER2高度、低度扩增细胞株的建立,耐药相关分子的标识等。期待未来有更多突破。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小田 发自意大利维罗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