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墡珠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作为中国全科医学领军人物之一,祝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她所在的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也在全科领域成为被争相学习的对象。从《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创刊至今,祝教授就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鼓励。
根据中国国情,要发展全科医学,一定要发展全科医学标准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在中国主要有3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引入阶段,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1986年,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将“全科医学”概念引入了中国,但当时只是一个理论和形式上的介绍,缺乏实际的全科医生培训。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90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中山医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率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1994年,全国唯一在三级医院成立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在中山医院创立。最后一个阶段是近十年的发展阶段,我们总结出成熟的全科医生培训模式,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
在探索中前行
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成立伊始,中山医院前院长杨秉辉教授积极倡导“本科毕业后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并参照国外标准制定了培训计划。经过3~5年的努力,评估结果表明,我们培训的全科医师知识面较宽,业务能力较强,能满足社区医疗需求,从而证明了我们的培训模式是可行的。
2000年,我们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开展了“中国全科医师的发展和培养”项目,这是中国全科医学教育首次获得国际高级别基金的资助。当时所制定的培训目标、培训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为以后上海市和全国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奠定了基础。
2002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成立全科医学系,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可以说,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陆地区的全科医生培训逐步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例如2010年六部委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
从现状中看发展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培训主要包括2种模式,即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
转岗培训模式的培训对象为已经在基层工作的临床医生,通过培训,对其进行相关考核,使其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对象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或刚从事临床工作1~2年的低年资医生。
在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的探索中,上海有一个完善的“纵向模式”,有利于全科医生培训的发展,即政府、医学院、教学医院(临床培训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学基地)紧密配合,正是在这种模式下,使得上海全科医学培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目前上海市卫生局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委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10余家临床教学基地和30余家社区教学基地对其进行3年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近20年来已规范化培养了205名全科医生,95%以上毕业生目前活跃在上海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上。
全科医师培训应以全科执业医师为目标,我们在《上海市全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细则》中确定了以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学习、临床科室轮转和社区实习3部分为内容的3年培训模式,结束培训后学员能胜任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并能顺利晋升为全科主治医师,还可通过在当地各类继续教育中担任师资及撰写论文、科普文章等形式,进一步拓展规范化培训成果。
从发展中看到希望
成功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需要得到各方面支持。首先是师资,全科医生培训的教学要从全科医学角度出发。目前许多专科医生并未得到真正的全科医学培养,在带教理念中没有“全科意识”。我们提议,在担负教学任务的大型医疗中心应留一些教学床位,收治部分较“普通”的患者,以配合教学。大的医疗中心还应设立全科医学科,为全科医学师资搭建平台。
其次,是高校的支持。临床医学院要树立培养全科医师的理念,使医学生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的机会。最后,全科医师的收入须提高。若我国内地全科医师收入可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并可多点执业、兼职等优势,必将吸引更多医学生加入全科医师队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