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对策研究

医学生 医学动态23,726 views字数 3154阅读10分30秒阅读模式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要求七年制医学生具备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和医学研究的双重能力,以适应现代医学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国际医学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医学竞争。0广州中医药大学自1991年首次招收中医学七年制学生,至今已有20年,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知识牢固,临床技能较强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受到了各层次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医学七年制教育无疑有着相当的优势与特点,但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其科研参与度、科研实验水平、论文质量仍然偏低,以下将通过分析其原因,探讨改善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1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1科研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范畴,七年制的教育就更加应该是精品中的精品。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了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学院校的扩招也不可避免,七年制的招生规模也一再扩大,有些达到数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必然导致科研教学资源,包括科研实验室使用、科研实验时间、科研训练指导等相对减少,很可能影响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培养质量。

1.2科研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尽管七年制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关于长学制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其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0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容易导致学校以及导师对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的不明确,也必然导致七年制医学生对自身科研学习定位的困惑。目前,很多学校在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管理上基本等同本科生,没有针对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客观量化要求,不少导师和学生本身对科研能力的要求仅限于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以取得学位。

1.3科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七年制教育模式虽然与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两者培养目标是大体一致的,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趋于一致或接近,这样才可能成为具有同等能力的临床高级人才。但目前,由于受学制、学分限制,七年制课程在设置上多重基础、重临床,轻视了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不但七年制科研方法相关课程学时数明显少于研究生,科研方法方面的选修课不多,而且七年制科研方法课程及考查的内容深度不及研究生。

1.4科研道德教育力度不足

所谓科研道德是从事科研主体“在进行创作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科研道德教育是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七年制医学生由于其学制的特殊性,与全日制研究生有较大不同,研究生一般归属研究生院(处)管理,而七年制医学生一般与其他本、专科生一同管理。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通常不设置专门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导致七年制医学生缺乏系统的科研道德教育。另外,不少学校在加强学生科研道德建设上缺少配套的制度,使管理者、导师和学生缺少指导或遵循的依据,很多学校对论文抄袭、科研数据造假等不端行为没有规范有力的监督、惩罚措施。并且,部分导师认为七年制医学生学习时间较三年制研究生短,主观上降低了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和撰写论文的要求,导致科研道德失范行为不能被及时察觉、揭发和惩治。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七年制医学生的侥幸心理、漠然态度和科研失范行为。

1.5科研培训指导相对不足

七年制医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科研理论课程时,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教师难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导师又多为教学、临床一线的骨干教师和医生,平时教学和医疗工作繁忙,再加上随着研究生大量扩招,这些导师多数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难以有更多时间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进行及时、深入的指导,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2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对策分析

2.1紧抓准出标准,重视过程教育

要保证七年制学生科研学习质量,重视过程教育是基础,加强科研质量监控是关键因素,客观的准出制度是最后保障。在学生科研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过程的培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比科研实验结果更为重要。0另外,长学制医学教育虽归属于医学本科教育,但由于七年制学生毕业时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要按照学位要求的标准进行培养。必须参考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要求,对七年制专业制定客观科学、具体可测,能恰当界定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准出标准。如除对学生毕业实验、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外,应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课题、参加科研方法方面的选修课及讲座、参与科研类竞赛等进行明确的要求。这样,不仅可明显提高师生对科研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规范了对七年制学生科研学习质量的监控。

2.2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全程教育

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0因此,必须进行全程的科研能力培养,在基础教学阶段,对科研方法相关课程进行优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突出创新教育,构建整体优化的综合化医学课程体系。参考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标准,适当增加科研方法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如受总学分限制,也应整合部分科研方法课程,或采取选修课、讲座等方式以保证七年制学生科研基础教学的质量。另外,设立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竞赛并早期进行科研启蒙训练,如利用暑假等课余时间安排与医学有关的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结合实践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在临床教学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研究方向,在临床导师指导下,结合临床工作完成课题综述、课题设计、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2.3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科研素养

科研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自律性规范,道德主体没有对自身的严格自律就很难有道德的行为。首先,应营造诚信的学术环境,为其科研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其次,应紧密结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寓科研道德教育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将诚信、公平的科学精神自觉内化。同时,开设科研学术规范教育课程或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诚信意识、道德自律。另外,必须建立健全科研道德审查和惩戒制度,积极拓展监督渠道,对违反科研道德、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依据制度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不授予学位,提高违反科研道德行为的成本,使学生不敢越雷池。

2.4确保指导到位,提升科研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研实践类课程尽量采取小班授课,增加实践操作时数,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科研能力基础。同时,配合各级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安排针对性的讲座和咨询辅导,对参赛的学生课题进行指导和修改。在临床阶段,导师的指导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要注重对指导老师的遴选、培训和监督,导师应具备扎实而广博的学识,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有助于学生在课题的选题和设计,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引导他们走向科学前沿。指导教师并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亲自带领学生做实验,认真修改学生的文稿,查阅文献,对实验数据的反复测试,从科研作风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风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总之,七年制医学生是各个医科大学重点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学校在加强七年制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其科研水平,培养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医学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9月 13, 2013 07:30: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623.html
评论  2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