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医务人员医德的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树立并遵守医德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一项要求。医德的树立和培养既需要教育也需要自身修养。大学是人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医德的培养也必须始于医学生阶段。影响医德和医德培养的因素有多种,本文重点论述个人自律对医务工作者医德以及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影响。
1 关于医德
人们一方面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另一方面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责任心、职业精神并践行人文关怀,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即医德的内涵。根据医德的内涵,可将现代医德进一步分为医务职业规范与医务伦理责任两层内容。前者体现为医务工作者对行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遵守;后者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问题上针对病人的疾病、心理、信仰、家庭关系以及经济能力等状况给予病人建议及人文关怀,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所以医德既是一种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美德。因此,医德培育不仅包括基本的职业规范和医学伦理知识教育,还应包括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的内容。应把医务工作者在行医中的自我戒律及如何对待患者作为医德的核心问题。
2 关于自律
2.1 自律的概念
自律是人们掌控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它对人们适应社会环境以及遵守各类社会法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自律能力虽然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培养和加强。
2.2 自律性与医德的关系
自律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道德水平。一般而言,法律被认为是一个特定文化中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是一个人达到最低限度道德的表现。所以,遵守医疗行为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是医务工作者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医学道德水平。
良好的医德是一种“利他”行为,如医务工作者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因患者需要而延误了下班休息,是“利他”的善行;与利他相对应的是“利己”,利己指人主要关注自身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虽然利己是人类的天性,但过分的利己会漠视甚至损害社会道德。而自律,就是人有能力凭借自我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利己行为。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高度专业化的医务工作者享有一种“职业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要很好地遵守基本医德,社会监督以及体制内监督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由于专业屏障的存在,外部监督会存在盲点或者误点。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在自身素质上再下工夫,要有坚强的意志以保证自己在医学实践中较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各类法规,自觉自愿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3医学生的自律能力与医德树立的关系
医务工作者的自律能力,与其在医学生及实习医生阶段的锻炼有密切关系。在这一时期如果没能锻炼出良好的自律能力,将来就有忽视医德规范的可能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医师在医学院学习时期违反职业操守或做出不当行为的次数越多,他在未来受到医学委员会处分的可能也就越高。这项研究共调查了704名职业医师,以其中235名有医学委员会处分记录的医师为观察组,另以无处分记录的469名医师作为对照。观察组的235名医师于1970—1999年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三家医学院。而对照组成员与观察组成员毕业的大学、毕业的年份和所学专业相同,但毕业后未受医学委员会处分。该研究将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当行为和过错的原因归纳为不负责任、缺乏自我改善、主动性差等八大类。调查显示,观察组医师在校期间受训诫的情况是对照组医师的2倍以上,其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不负责任及缺乏自我改善。研究发现,随着这两种原因的不当行为的次数增加,他们在后来行医过程中不当行为的发生情况也随之增高;被认为极度不负责任以及基本不愿自我改善的学生,其日后受到医学委员会处分的可能性分别比其他学生高8.5倍以及3.1倍。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医学生的违规、失职或不当行为是因为紧张或焦虑等原因造成,这些行为与医学生未来遵守职业操守的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外,该项研究还表明,入学前成绩较差、入学考试成绩较差以及在医学院头两年平均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后者,未来违反职业操守的可能性比成绩好的学生大。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医学院前两年学习中较为不用功、不努力,并且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缺点的学生,在未来触犯职业操守的危险系数也相对更高。
这些研究显示,加强医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负责任(包括在学习方面),敢于直面不足,力求上进,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一种有效方法。牛津大学的Weatherall教授曾指出,在医学生中传授医德的最好方法不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而是把医德变成医学生的重要思维方法以及其医师生涯中的一部分。
因此,医学生在在校期间培养出较好的自律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在未来职业中自觉把不断掌握新知识视为己任,才能自觉恪守法律法规,才会善待病人,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工作者。
4 医学生自律能力与医德的培养
我国医德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医德理论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机制、教学方式上以说教为主,没有关注学生青年时期的心理特点等;二是培养内容问题,医学生的医德不可能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就能得到足够培养,如前所述,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是医德树立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也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自律能力主要通过行为学方法培养,而培养的核心方法是通过要求培养对象遵守合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锻炼。自律能力对个体行为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需通过训练某种行为的自律能力,就能把自律能力用于该个体所有的行为中。遵守规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习惯,而在培养自律能力的过程中,可将遵守规则作为一种习惯来锻炼。行为习惯训练时,通过最基本的、最有可能塑造个人良好习惯的行为进行自律锻炼,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习惯应该是坚持课堂出勤,但该习惯与学生自律性和责任心的关系尚未受到医学教育者重视。可以认为,不能遵守最基本出勤纪律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在自律能力上的不足;反之可认为,坚持出勤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医务人员的水平不仅关乎其个人的事业发展,更涉及他人的生命健康。认真学习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患者和社会负责。作为医学生,如果不把牢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当作自己的责任,很难想象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中会主动对患者抱以高度的责任心。所以,医学院校可将对逃课现象的整治作为培养医学生自律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把自律能力培养结合到医学生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上课是每天必修的主业,课堂是学生接触知识和与老师交流最频繁的场所,因此,设计合理的上课考勤制度,可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提高其自律能力。而自律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建立医德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在未来医学职业生涯中维护医德的保证。
5 结语
医德既是医学工作者理应奉行的职业行为准则,也是一种高要求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基本的和良好的医德的前提和保证,而自律能力需从医务工作者的学生时代着手培养。课堂上的医德理论教育可以向医学生传达医德的基本理念,还必须培养其足够的自律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可作为自律能力培养的方法,对于课业繁重的医学生而言,把自觉的课堂出勤作为责任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自律能力锻炼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