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因学制长、学业繁重面临较多的心理压力易于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各个年级的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据此采取适当的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2012年在校学生,各年级分层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8份,其中男生259份,女生319份;各年级间分布均匀,问卷有效率为96.3%。
2.研究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1)心理压力源量表为
Beck-Sfivastava压力源缝表(BSSI),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应对方式问卷选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3)心理健康问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调查于2012年4月份实施,研究者利用学生的自习课完成,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不需署名,完成后由研究者统一编号。空白卷和填写不全的问卷为无效予以剔除。
二、研究结果
1.心理压力。
578名学生的BSSI总分平均为是79.0±16.8,明显高于临界值72。其中男生平均总分为77.2±17.4,女生平均总分为8O.8±16.0,女生评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年级学生之问的心理压力评分没有照著差异,占前三位的心理压力源见表1。表l578名不同年级医学生中占前三位的心理压力源分布。
2.应对方式。
578名医学生的应对方式评分最高为解决问题(0.6±0.2)、其次为求助(0.54-0.1)、合理化、自责、幻想和退避均相同(0.4±0.I)。各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评估结果见表2。
3.心理健康状况。
各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结果(SCL-90)见表3。一年级学生中偏执因子的评分高于2;二至五年级学生的评分情况基本相同,评分接近或高于2的因子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其次为抑郁和焦虑。,年级学生中的敌对因子也高于2。
三、讨论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关注,各种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往往相互关联。樊富珉等对清华大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示有71.3%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平均分高于临界值,提示医学生的心理匿力水平较高,多数人处于中度以上水平。心理压力源集中在就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考研和学业方面,这可能与近年来大学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有关;男女学生的心理压力分布情况基本类似,除考研、学业、就业等因素外,家庭关系、同学竞争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也不小。
心理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医!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自责、幻想和退避。提示学生的心理应对方式总体上是较为成熟的,除一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以退避、幻想等为主外,随着年级的递增医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其中年级学生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最多,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学生的SCL-90 测评结果显示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其中一年级的学生中偏执因子的评分较高,提示与青春期的弼执与自负有关;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学业的进步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二至五年级学生的评分情况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值得关注的是各年级评分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增加其评分高于常模的因子数最也增多,这可能与医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有关;此外,五年级学生中的敌对因子评分较高,这与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面临较多的心理冲突有关,诸如:医疗工作与考研复习的冲突、参与临床的热情与被患者忽视的冲突等。
四、干预对策
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学生正处l9—24岁年龄段,心理上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内心冲突。同时也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当前的就业前景不乐观有关。因此,理解医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培养积极成熟的应对策略、关注和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培养和造就新时期医学生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也是十分必要的措施。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引导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趋于成熟,促进其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提高其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识别并且坦然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使得心理障碍得以及时消除,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心理学教学不仅仅是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