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逐渐趋向于国际标准——精英教育。5年本科、3年硕士、3至4年博士,再到现今的新医改政策——2~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如此漫长的学习过程,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才能正式走上医生岗位。如何将满怀救死扶伤夙愿的莘莘学子培养成临床、科研两手抓的医学精英人才,值得深入探讨。
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争议最大的莫过于临床与科研究竟孰轻孰重。各家说法不一。面对纷至沓来的医疗纠纷(失败手术、错误诊断及用药等),部分人肯定认为需要加强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临床医生就该全身心投入临床,将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独立开展。但是,当诸如SARS之类的突发病例或者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出现时,医务工作者又面临着繁重的科研压力。不探索、不研究,如何对抗不断出现变异的新病种?如何解决困扰已久的世界绝症?单纯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只能解决部分疾病的机理问题,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其中环节错综复杂,临床经验在此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反之,完善科研能力也能促进临床思维,目前众多疾病、手术都涉及多脏器、多部位,如何制订详细且有序的治疗方案,在治愈疾病时尽量减少后遗症,科研能力训练的逻辑思维必将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订。社会需要全科医生普及基础医疗资源覆盖面,以解决医疗资源紧张问题。针对该方向,我们鼓励医生倾向临床,发挥普及医疗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具备科研实力的医生,只有将临床、科研综合发展,才能为祖国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本科教育主要以基础理论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扎实的知识积累是科学研究的前提。现今学科交叉贯通,除了医学知识,诸如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需在此阶段得到巩固积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单单授人一门专门技能并不足够,否则这个人只会是一架有用的机器,而没有和谐发展的人格。至为重要的是,学生要对不同价值观有所了解和生动的体会。他必须对美对善恶感应灵敏。否则,他纵有专门知识,也不过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谐发展的人。”现今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资源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全部人的需求,因而应教育医学生在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高情商地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好自身心态。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在各自专业方向上有一定建树,科研思维模式初步得到训练,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博士教育阶段科研思维必须有所升华,研究内容应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点,探明专业内一定的创新性现象和机理。
各阶段培养内容相应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并做出补充及调整。(1)本科生教育阶段,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仍是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人文社科模块课程设置比较保守,除了常规的思想、政治、医学法律基础及卫生法学外,心理方面课程的设置需待加强,尤其应添加自身心理疏导课程等。单一的智商培养缺乏情商教育,若医生的自我认定价值受到打击,其医疗服务钻研积极性就会被降低。除此之外,可增设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为其今后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综合基础。(2)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分3部分内容:第一阶段是文献检索、选题、实验设计及预实验;第二阶段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工作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三阶段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并发表论文。一个好的选题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完善的实验设计,充足的对照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是实验科学顺利进行的前提。选择研究主题必须大量阅读国内外同类文献,寻找创新点,综合实验室前人的研究基础,评估自身研究条件及实力,最终确定可行性方案。每一个创新研究都有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应该多角度、多视野地进行预判。若在基础研究方面遇到了技术难点或者阻碍,换个角度,看在临床应用或者动物活体实验方面是否能够给予实验预判正确的信心,继而判定是否继续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并探明机理。题目确定后,随着探索研究的进行,肯定会或多或少遇到问题,必须时刻根据实验结果反推最初立题是否正确,随时进行调整。预实验根据设计一般抓出主要问题进行探索,判断实验方向是否可行,若预实验成功则可进行下一步深入精细研究,否则应及时调整实验方向。在选题和预实验都完成之后,展开正式实验,实验过程记录一定要详细、真实,以备后期实验参考。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应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避免因实验经验不足导致的人为误差或引起的结果不稳定及假象出现。数据整理、分析,论文撰写、发表涉及多方面技能,包括医学统计(SPSS、SASS)、图像处理(Ph0t0sh0p、Imagep1us)、数据绘图制作(Exce1、Sigmap10t)、科学论文撰写等。必须具备PPT制作功底,具备良好的汇报交流口才。至此,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才基本具备了必要素质。
培养方式需根据培养内容进行改革创新。本科生教学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灌输式”教学,繁重的医学专业常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积累达到量变向质变转换的临界点。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才能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注意自身讲课内容及方式,将基本的医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激发学生治病救人的兴趣。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不同于本科生,尤其是科研型研究生,往往是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让其进行单独创新探索,这个过程需要交流和沟通,因此,对于科研型研究生我们推崇讨论式教学法。每人—块黑板书写各自课题的题目、主要设计思路、完成进度。每周让学生先复习,然后对上周遗留的问题进行回顾,阐明通过一周的学习是否可以解决上周所提出的问题,本周根据上周讨论意见是否能够改进实验条件,讨论前让学生根据各自结果制作PPT,讨论会上按照会议汇报模式讲解本周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规划下周实验内容。汇报结束之后,课题组再进行集体讨论,从基础理论到实验细节均深入探讨。导师在此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课题方向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把握,提出前瞻性、疑惑性问题以供学生讨论后学习,下周再由学生作答,集体讨论,如此循环。具体实验操作方案、细节讨论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应让带教教师、科室学生共同参与,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的经验。不仅要本科室内部开展讨论,还要鼓励其他交叉学科医生、学生参加讨论。倡导本科室学生多走出去,参加年会、优秀课题汇报等,吸取他人经验,提升自我科研能力。每周汇报讨论会培养了学生的演讲、沟通能力,从最初的紧张发抖到落落大方,汇报交流直接体现学生的科研思维,将自己研究的东西呈现给不同的专家、学生,让从未接触过该课题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听懂、听明白,进而交流指导,这是科研综合总结、陈述能力的反映。聆听他人汇报也可学习他人的实验思路、实验操作经验、试剂订购选择、仪器操作预约等。鼓励研究生进行对外沟通,利用院外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公司平台到具备条件的场所开展实验,节约科研成本,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
医学世界博大精深,医学技术与疾病总在不断更新,医学生只有养成终生学习、主动学习的科研态度,将科研与临床结合,才能不断解决人类的疾病痛苦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