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对培养医学生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面对疾病、痛苦甚至死亡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并可以给患者带来积极的信息。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要求,强调对医学生进行医德信念、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等方面教育,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被摆在医学教育的重要位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即未来医生应具备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健康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等五方面能力;1993年,英国医学总会(GMC)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包容;2002年,美国发布了《新千年的医学专业精神:医师宪章》,重新确定了医学专业精神的三条基本原则: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性和社会公正原则。
2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科学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方向不明
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可见,国家对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十分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着对职业素质定义不明、内容空泛陈旧、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等问题,也使得目前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鲜明的方向和实施依据,无法满足医学院校教育需求。
2.2专业精神缺乏,职业定位模糊
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浮躁社会风气的弥散,正逐步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市场化所衍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对医学职业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一些医学生难以养成专业精神,成为以医学知识获利的“逐利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也成为医学生最为欠缺的职业素质,医学生对本专业缺乏科学认识,缺少爱岗敬业精神,在职业定位上更加模糊。
2.3医学院校的投入不足,阻碍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并未明确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为达到提高考研率和知名度等目的,更多地将资金及人力投入到基础课程和学校的建设中。职业素质培育课程的设立相对不完善,师资力量欠缺,正常学时被一再压缩,使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减少。部分学校通过单纯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科目和学时的方法,来补充职业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更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2.4医学生自身原因影响职业素质教育效果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生选择在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这种情况影响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更为关心,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职业素质教育类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出现了价值观念移位、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人文科学素质水平下降、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
3通过第二课堂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隐形课堂。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校园文化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主题竞赛、心理活动月等活动中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岗位上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成为医疗界的知名专家。201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提出,在认真完成基础阶段的各项培养工作和临床阶段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功启动了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工程。
为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院确立了“实践、人文、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敏锐的职业意识、多元的职业行为、扎实的职业技能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开始临床实习起,就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具体的临床实践教学工作。
3.1培养规划与阶段目标
大三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加强职业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水平,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大四阶段培养目标是适应临床需求,规范临床操作,提高沟通技能。大五阶段培养目标是重视职业保护,提升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毕业生。
3.2职业道德培养是根基
3.2.1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修养、终生学习的职业理念和团队协作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职业观和医德观融入医学职业的整个过程,进而规范职业行为,端正职业态度,建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3.2.2实施方案。
①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常规班会、团组织活动、理论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内涵,融人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融合,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②与“731遗址纪念馆”、“伍连德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定点、定期活动,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的长期性、连续性与稳定性;③重视培养学生干部的集体观念、学习风气、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学生干部拓展训练、计算机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年终总结汇报会等专题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④规范整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300余人,先后开展老干部主题党日交流、教师节慰问等主题活动,在学术会议、工作会议、下乡医疗义诊等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3.3人文素质培养是重要保障
3.3.1指导思想。
努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教育、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锤炼,强化学生法律、社交、心理和文化素质。在实习中培养人文关怀的理念,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将医学生培养成懂关爱、善沟通、乐交流、具有人文精神和坚韧品格,满足人群需求、符合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不断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3.3.2实施方案。
①通过积极组织医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如庆祝“五四”活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艺术节舞蹈大赛、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等,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周密安排,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沟通能力;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暑期进行大型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医学生实践的内容涵盖了医疗、低碳环保、敬老院和孤儿院慰问、基层医疗环境调研等;③开展“名医讲坛”系列活动,先后邀请全校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演讲,在名医的人生历程、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医学生广开思路,促使医学生以医学大家为榜样,不断进取。
3.4临床技能培养是关键环节
3.4.1指导思想。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模拟与现实结合、培训与竞赛结合,注重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3.4.2实施方案。
①将医学生临床实践课程正式列入课程体系,在课间实习和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定期通过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②通过开展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让标准化病人和医学专家担任评委,以赛促学,使技能培训标准化、兴趣化,从而提高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③将人文沟通课程纳入隐形课程,在每年的4月份开展为期两周的人文沟通技能课程,组织包括临床专业、护理专业、住院医师、研究生在内的人文沟通大赛,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3.5科研创新培养是必备要素
3.5.1指导思想。
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平台,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契机,以大学生“春蕾计划”、“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开展早期科研实践及科研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着重加强医学信息管理能力及批判性思维模式建立。
3.5.2实施方案。
①暑期科研训练营:邀请多学科优秀的临床教师,组织专题培训课程,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组织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并开展专题科研成果汇报会、撰写学习心得,培养早期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水平;②“春蕾计划”、“挑战杯”大型专题讲座:通过组织七年制本硕连读和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专题讲座和一对一交流,建立科研兴趣小组,使医学生对医学领域产生职业兴趣。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程的启动与实施,表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部门将通力协作。通过这些活动,医学生深受教育与启发,纷纷表示要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提升科研精神与能力。同时也树立了他们努力地掌握医疗技能、成为让患者放心、让母校骄傲的优秀医护工作者的信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