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在此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着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1阶段性教学
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一新生阶段,帮助他们了解和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个任务主要是通过在大一第一学期所上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来解决。
大学二年级,在这个阶段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授课时要突出国家兴衰荣辱史的教育。“用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事实教育青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不断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贡献;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激发学生们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要突出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大学三年级,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通过这门课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了解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四年级,针对四年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特点,着重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倡导诚信就业、文明离校。
2参与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2.1课前渗透
可以根据教学安排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假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使学生对下学期所教课程中的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热点、难点、重点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书店或图书馆收集资料、开展研究,这一点需要教师进行有力的指导。
2.2课中参与
这里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有鲜活思想的教学主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民主型“互动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做老师、主持人、演员等,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后实践
参与式教学一定要重视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见习时间和节假日走出校园,以社会调研、义诊、宣讲和社区卫生服务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点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实践之路,是必由之路,是从全局上、战略上、根本上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术动态,处于理论研究的前沿。还有广泛汲取国内外思想教育是精华和经验,真正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心理。
3结合专业教育开展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
两者结合的结果是能够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和I晦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1把课堂教学作为两者的融合点
高等医学院校结合专业教育开展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人手,课堂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人手,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可以通过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说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以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培养医学生树立舍己为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播放电教短片《毛泽东与白求恩》,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
3.2把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结合的基础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实现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教师是关键。只有全体教师都能够“既专且通”,才能使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广泛,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等医科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的机会,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只有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使教师首先成为“通才”,才能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切实提高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效性,推动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