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重要性,其就业问题更成为社会的焦点,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就业竞争力的视野分析医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了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现途径。
一、医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
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许多原因综合形成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着力于医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升医学生的就业力。
(一)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
多年来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使医学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同时,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选择也相对集中,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医院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
(二)医学生职业素质匮乏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医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同时,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很多学校都还满足于前些年的高就业率,对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医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表现在面临择业时职业成熟度不高,求职理想化,缺乏自我认识能力,主要是因为就业期望过高导致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面对不同择业机会时表现为公平竞争与利用社会关系的矛盾等等。此外,一些医学生挫折耐受力低、缺乏自信或过于自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现途径
要实现毕业生的合理充分就业,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巧和技能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其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其竞争力水平和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由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态度、就业环境等构成。因此,可通过如下途径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适应环境等基础性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医学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预测,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时间比例。
(二)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还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未建立。此外,就业过程中的地域、学校、专业、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家庭地位、社会关系等影响着就业的公平性,人为地造成了就业困难。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与市场为主导的就业方式不相称的,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势必影响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导致就业中不良现象恶性循环。为此,全社会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市场的同时,应通过公开、公平等手段弱化外部环境竞争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引导医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市场,让医学生明白其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乡村,引导医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
面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改进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指导模式。
1.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就业形势,分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三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2.优化就业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服务和指导水平。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对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大多为政工人员,在管理能力、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专业学科背景出身的人少,因此在调研能力、个性化辅导能力方面还有些欠缺。对此,应当适当吸纳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工作队伍,为队伍注入活力,与原有的工作人员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就业服务队伍的最大效用。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首先医学院校要完善自己的招生就业网,,使之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人才网等知名网站联网网络宣传学校毕业生'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其次,建立独立域名的招生就业网站,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增加医学生的择业空间和就业效率。
(五)拓展医学生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践能力是医学人才的重要素质,大学毕业生就业首先需要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各样的技能。一个人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工作所必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的人,是不会受到社会欢迎的。因此,要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拓展医学生的素质。从就业的视野看,医学生要着力于以下素质的培养。
1.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医学生要适应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挑战,融人社会;其次是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医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抓住各种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团卸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寒暑假社会调查研究、做家教、推销和服务工作)。在与人交往中,要心理相容、胸怀宽阔,要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对人谦让的人。同时要诚实守信。“人无信而不立”,我们无法设想一个虚伪寡信的人能在人际交往中占上风。
2.组织管理能力。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不同程度地应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3.动手能力。对医学毕业生而言,无论你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基层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能量的发挥程度。因此,医学生要特别重视实习,在临床实习期间,要做到:多看多学多想多干。
4.竞争能力。大学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社会就业群体,竞争是医学毕业生实力的展示。在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中,多一个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或多一个写作能力,或多一个公关能力等等,都会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因此,具备竞争能力对医学生的就业无疑是如虎添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