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做科普 我有我特色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4,991 views字数 4869阅读16分13秒阅读模式

日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圆满落幕。自今年6月份该院首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鸣锣启动后,这所历经沧桑的百年老院——由中华医学会推荐的唯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掀起了一股“最炫科普风”。医学科普“青春梦之队”轮流登台,上演了一场生动风趣、新颖活泼的“科普Style”!

 

科普掌门人

学会“说话” 亲近患者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刘新民

学医的年轻人大多比较内秀,平时可以面对患者将病情娓娓道来。但是否可以面对大众绘声绘色地侃侃而谈健康知识呢?事实证明,他们可以!

医学具有经验依赖性强的特点,媒体和百姓更倾向于接受知名专家、教授提供的健康知识,青年医务工作者往往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举办这次科普能力大赛就是为这些对科普事业有热情、有能力的青年人搭建起一个平台。一位外科选手在微信群中坦言:“以前我只关心自己的手术做得怎么样,现在出院前送别每一位患者时我都会反复强调,要低盐饮食、控制血压……感谢我内科的队友!”青年医生做科普 我有我特色

“张口学术用语,落笔专业词汇”并不是医生面对患者时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患者对专业知识的不理解会逐渐泛化为对医疗工作的不理解和对医务人员的不理解,使本来信息就不对等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因此,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科普能力迫在眉睫。医务人员在履行告知病患“怎么治”的职责之外,更应有普及医学知识、告知“为什么”的担当!(史楠整理)

 

优秀科普院长

年轻人 请接过科普接力棒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

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医院不单单是在治疗生物学意义上的病人,还要照顾好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医务人员不再是光守在医院里等候治疗病人,同时也要走出院门去宣传健康知识和理念,预防疾病的发生。

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医学科普工作者就须开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成为受大众欢迎的宣传者?我个人体会有如下很重要的几个关键词:您的气质和形象需要长期的“修炼塑造”,您的言谈举止需要不懈的“勤学苦练”,您的自信表达需要智慧的“深入浅出”。在台上10分钟把您拥有的深奥医学知识大方得体地用大众的语言表达,并使之成为通俗的常识,需要10年、20年、30年的功底,这个修炼过程永无止境。

这次青年医师科普能力大赛,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科普宣传接班人。相信经过数年历练,他们一定会成为受大众欢迎的科普高人,能够向全社会发出属于医务工作者的最强音!

 

主打“贴心牌”

了解听众决定怎么讲

心内科韩晓宁(一等奖)

无论你是医院领导还是靓丽小医生,只要坐在听众席的前排,随时有可能成为她演讲的“道具”,大家看着你,你却听她的。

讲科普,首先是讲什么。临床医生做科普自然是要贴近自己的专业。一位心内科医生讲哮喘防治听众一定不买账。但同样是心内科的范畴,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内容,争取让最多的受众感兴趣并获益才会取得好效果。我复赛的题目《怎样才能少吃盐》已经可以覆盖高血压和一般的生活方式干预,但时下流行的“过劳死”显然会更引起台下“过劳”评委和“过劳”听众的注意。我预期大家都听说并了解这个名词,所以最终把题目定为《打败“过劳死”》。

其次是怎样讲,也就是技巧。这里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谁来听,想听什么。科普大赛的评委是医学部和医院领导、媒体健康科普达人和各位专家学者。听众都是悟性很高的高知阶层,那我的演讲风格和基调就一定要知性、阳春白雪。如果是居委会大爷大妈,就一定要通俗易懂、和蔼可亲了。严肃的问题做科普,就必须搭配快乐的素材,可以是有趣的图片或者幽默的阐述,总之不要变成很沉闷的讲大课。现场资源的利用很随机,前面讲者或主持人的发言可以作为自己话题的引入或佐证,在场最受关注的闪耀人物,可以用来提问或举例子讲故事。

讲什么和怎么讲的中心其实是一个,那就是讲给谁听,剖析听众的特点,这样距离一场成功的科普宣传就不远了。

比赛只是一个插曲,科普却会伴随医生的一生。不论你是否愿意,我们每天都在做。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得精彩一些、快乐一些。

 

主打“欢乐牌”

舞台不分大小 讲解不分场合

普外科谢学海(二等奖)

谢学海单口相声一样的科普讲座,让听众笑得肚子疼,记得很牢靠。

实话实说,我参加这个比赛是一个被逼着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临床医疗工作异常繁重,我还承担着医学本科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国家自然基金的申请标书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作为一个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混迹于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普通外科的小大夫,医、教、研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本分。

当北大医院青年科普大赛的海报张贴出来的时候,我想,科普离我很遥远。但是,当我被负责宣传的同事“逼迫”着参赛时;当院领导在给全体参赛选手作动员时,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为普及医学知识尽一份力。我开始思考,对于科普我们能做点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现象,为什么如张悟本之流可以长袖善舞,追随者众。不得不说,他有一个好口才。其实,我们医学专业队伍里不乏擅长演讲辩论的能人,但是我们降不下身价来,去跟那些我们看不上的江湖游医在一个层面对话。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专业医学知识相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如何把枯燥乏味的医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大众爱听,就是一门学问了。

再次,要重视媒体的作用,看一位病人可能只能影响一个人,最多影响一家人。但是,如果能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影响力就会扩大很多。

最后,要抓住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医学常识。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紧紧地抓住。比如,全世界的人因为乔布斯的去世知道了胰腺癌,那我们专业工作者应该迅速跟上,将胰腺癌的相关知识传播出去。又比如,当安吉丽娜朱莉做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时,我们是不是该以专业的角度讲给大家:乳腺癌,无需人人自危呢?

我相信,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在生活中都在做着科普工作。我们谁都有亲戚或同学打电话来咨询相关疾病的经历,每一次讲解都是一个科普的过程。就我个人参加这次科普比赛的经历而言,我始终认为,舞台不分大小,科普不分场合。只要我们有扬善抑恶的心,我们每一个人就都可以做启智、明理、星火相传的科普启明星。

 

主打“新颖牌”

寻找学科“跨界”点

泌尿外科宋刚(三等奖)

宋刚喜欢在跨界的地方寻找新鲜的话题,讲给好奇的听众并赢得他们的心。

小组复赛时我的演讲题目是《孕妇补钙窍门多》,涉及“孕妇需要补钙吗”?“孕妇补什么钙好”?“什么时间补钙”?“有了结石还补钙吗”这四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当时的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些问题来自生活,而又在相关的教科书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属于学科“跨界”的问题。

决赛时我的题目则换成了《想尿就尿——从娃娃抓起》。为准备这个题目,我思考了很多切入点都不满意,翻阅了很多专业书籍都没有思路。直到决赛前一周,思维迸发,打算就讲小儿排尿神经的发育。决赛的前一天才将内容确定下来——“婴儿是想尿就尿吗”?“如何做到想尿就尿”?“不该尿还尿怎么办”?“想尿为什么尿不出”?完全按照小儿排尿神经发育的四个阶段排序,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两个选题的共性在于都属于跨学科选题,前者涉及产科和泌尿外科,后者涉及儿科和泌尿外科。两个选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给我留下的发挥空间很大,当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成倍地增加。为准备第二个选题,我阅读有关泌尿外科的专著不下5本,还参考了网上许多宣教栏目,但这个问题比较零散,很多地方包括专著上也语焉不详。作为泌尿外科专科医生,我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提炼分析,最终按小儿排尿神经发育的时间阶段列出四个问题并找到答案,而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老百姓常常疑惑的难点。我想,作为科普医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必须尝试不同的选题,做到样样拿得起、讲得好,这样才能出奇制胜。

我认为, 科普必须说得清,让观众记得住、最终还要用得上。演讲的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一定要讲究起伏。比如,讲到“不能憋尿”,普通的语言是这样说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长时间憋尿,需要定时排尿。下面有一道题告诉我们最佳的排尿间隔。”而“起伏”的语言应该这样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长时间憋尿。那么多长时间排尿合适呢?答案就在下面这道题里。”这种设问的语言方式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可以经常用、反复用。

总之,抓住“跨界”点,简明准确传递信息,讲究语言起伏,定能做好科普,出奇制胜。

 

主打“技术牌”

精彩演讲有五个关键

临床营养科窦攀(二等奖)

窦攀把科普本身当个技术活儿,怎么做、怎么说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丝不苟。

做科普,让百姓接受更多正确的医学信息,具备甄别真假医学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然而医学科普不易,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全面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语言能力。我想总结我在科普工作中感悟最深的五个关键词,与医务同仁分享。

关键词一: 实用。科普的内容应有较强的实用性,这表现在要有重点突出的主题和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科普的主题应小而精,切勿贪求大而全;主题切入点要尽可能具体,重点突出,这样才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什么是糖尿病”就不如“稳住血糖的年夜饭”实用。

关键词二: 贴心。医学科普的本质,应该是医生对患者像朋友一样的帮助。所以,在演讲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下姿态,像朋友一样走近听众,只讲他们最想听又听得懂的内容,只使用最简单、直白、通俗的语言。

关键词三: 构思。要让观众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医学科普,最好按照观众喜欢的思维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典型的小故事、老百姓的错误观点和民谣谚语、知名人物都可巧妙加以借用,以吸引观众。

关键词四: 互动。让观众参与到你的演讲中来,用抑扬顿挫、幽默形象的语言和灵活的表现方式,与观众形成有效互动,可以增强观众参与到科普讲座中的兴趣。

关键词五: 影响。通常观众在听完医学科普讲座后,会有四种感悟,第一种是“今天增加点糖尿病的知识”;第二种是“今天记住了糖尿病要吃很多种降糖药”;第三种是“今天记住了糖尿病对身体不好,我是不是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血糖了”;第四种是“我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明天就去医院检查,请营养师为我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其实,观众的这四种感悟,分别是新闻传播者四个层面的追求:第一个层面是满足观众围观的心理,第二个层面是使观众看有所得,第三个层面是可以引起观众的主动思考,第四个层面是可以直接影响观众的决定。第四个层面改变观众的生活,是新闻传播者最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医学科普工作者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

 

主打“情感牌”

有爱的医生自会爱科普

消化内镜室戎龙(三等奖)

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惋惜是戎龙参加科普大赛的原动力,他在科普中展示着每位医生都有的那种大爱。

我的专业是做消化内镜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在胃肠镜下发现胃癌或者结肠癌,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进展期甚至晚期肿瘤。那时我总会对患者说,如果你早个三五年来检查胃肠镜,可能只是早期胃癌或者只是结肠息肉,甚至可以在胃肠镜下微创就切除了。患者则会说我们不知道啊,没有感觉谁会主动来做检查呢?那时我就会觉得老百姓在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健康科普知识仍然是很缺乏的。

现在我已习惯了叮嘱患者让其直系亲属到了四五十岁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来做胃肠镜检查,因为肿瘤有家族遗传倾向。结果还真有很多患者动员其家属主动来检查,而我也的确发现了一些结肠息肉或早期病变,治愈那些患者之后,我体会到了做健康科普的重要性。

今年八月份我去了一趟西藏,那句“大美西藏 大爱无疆”的宣传语让我觉得有所感悟。做科普不仅仅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知识,“健康科普,把爱传递”,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爱,一种善。抱着这种信念我参加了青年科普能力大赛并进入决赛。如果我通过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胃肠肿瘤早诊早治的相关知识;如果真的因为我的传递让一些老百姓主动来做检查,发现了问题早期治疗,我想挽救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决赛那天,青年医生中的科普达人令所有观众大开眼界,年轻、幽默、活泼的他们展示了全新的科普,相信还有很多青年医生也具有这样的潜能。作为健康报青年医生的阵地,我们期待着青年医生在这里展示你们的科普才华。打开电脑,发来你的科普绝招儿,在这里秀一秀吧!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11月 28, 2013 09:30: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2246.html
  • 青年医生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