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创造性诊疗体系 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医学生 医学动态23,567 views字数 2723阅读9分4秒阅读模式

上个世纪7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似乎为白血病患者打开生的希望之门,但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10万~1/5万,甚至更低,因而许多需要移植的患者失去治疗机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黄晓军教授及团队建立的HLA不相合移植方案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世界性难题。为了了解这一过程的艰辛和取得的硕果以及我国血液学科发展状况和相应策略,本报记者采访了黄晓军教授。

黄晓军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亚太血液联盟(APHCON)主席、亚洲细胞治疗学会(ACTO)候任主席;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学组组长、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综述25篇,专著20部。2013年2月,获得第四届国际恶性血液病大会授予的“全球血液肿瘤学术研究杰出贡献奖”。2013年4月,获得欧洲骨髓移植学会颁发的“欧洲骨髓移植圣安东尼成就奖”。建立创造性诊疗体系 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告别供者来源困难的时代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首次将骨髓移植技术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使得白血病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要求供受者HLA必须相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非血缘关系供者骨髓库的登记工作,全世界最大的是美国国立骨髓供者库(NMDP),帮助约70%的白人患者得到供者,但对于亚洲人来说,仅有25%~30%患者得到供者,供者来源仍是巨大的问题。

解决供者来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能够成功跨越HLA屏障。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HLA半相合骨髓移植方案,但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当时认为HLA屏障不可跨越。与此同时,有一些研究人员尝试新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赖斯纳(Reisner)等采用CD34分选技术去除T细胞,对43例HLA配型不合的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30%患者出现复发,移植相关死亡率达40%,移植后18个月评估,无病生存率为27.9%。

当记者问及面对上述不尽人意的结果,为何还继续坚持探索HLA不相合移植方案时,黄晓军教授坚定地说,只是革命处于低潮,并不表示全人类都放弃了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作为医生,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重大。

如今,HLA不合移植方案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并得到国际上认可,这标志着供者来源困难的时代已经结束。

不仅仅靠拿来主义——建立中国血液学创造性诊疗体系

黄晓军教授强调,学科的发展应该是没有国界的。第一,应尽快将我国血液学科和世界血液学科融为一体,共享世界课题成果,目前,中国正充分吸纳国际上最先进的诊疗技术与经验,使得我国血液恶性肿瘤的诊疗更为规范,更接近国际水平;第二,很多学科经常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中国血液学科的发展不仅仅靠拿来主义,更应该建立中国血液学创造性诊疗体系,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国血液学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无论从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方法,均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革命”,使得APL由当时白血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变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尤其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团队在APL诊疗方面又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黄晓军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Ⅲ期、非劣性研究于2013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结果显示,对APL患者进行一线治疗时,口服复方黄黛片(RIF)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疗效不劣于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ATO)联合ATRA方案。

另外一个就是HLA不合移植技术。最初,国外学者认为HLA不合移植技术困难不可逾越。北京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对该治疗在临床疗效、病理机制阐述进行了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了HLA不合方案的治疗体系,开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篇章,并影响了全世界白血病诊疗水平,改变了供者缺乏的现象。

近年来,免疫细胞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血液恶性肿瘤诊断更为精确,而且可以形成危险度分层,有利于治疗方案的优化,从而提高血液恶性肿瘤的整体疗效,因此,诊断分层的精细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一个趋势。

血液恶性肿瘤诊治的另一趋势是新型靶向药物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基于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实验室的检查和分层,使得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将白血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低危进行化疗,高危则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且在对高危患者进行移植时,可以根据残留水平决定是否再用淋巴细胞回输进行干预。

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加强多中心合作,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在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全体委员换届选举后,黄晓军教授作为新任主任委员,将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展开未来3年工作。在谈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发展规划时,黄晓军教授认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应该要立足于中国,放眼全球。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在规范诊疗整个血液系统疾病和提高疗效方面要承担责任,因而要立足于中国。此外,中国已有能力使研究成果国际化,改变世界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水平,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因而要放眼全球。

黄晓军教授坦言,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三年五载很难改变现状,但是,坚持这种理念,改变一种作风,可以为我国血液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许未来10~30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有全局的战略观,培养有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年轻人;其次,要提倡学术自由和民主,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模式;同时,还要有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使得年轻人会有机会得到锻炼,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眼光和水平的国际大家。

具体来说,要遵循中华医学会的章程,迅速组织并改建结构,尽快成立各种学组,传承既往优良传统。黄晓军教授明确表示,还有两方面需要改善。首先,要加强多中心合作,使得学会变成一个持续产生高水平数据的组织;其次,要加强国际交流。

黄晓军教授还强调,中国血液学和世界血液学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其实,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结果。临床医生可能从临床上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室加以解决,阐述机理,并寻找解决方案,反过来,改善临床诊疗水平。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应多了解实验室基础研究,而对于实验室人员,应该逐渐熟悉临床背景,这样才会建立有效的对话桥梁,从而共同推动血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12月 3, 2013 09:30: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2282.html
评论  2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