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注射液容量治疗高峰论坛”在桂林隆重召开,汇集了来自全国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00名,又一次收获了国内麻醉、外科和重症医学学术界合作交流的累累硕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玉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天佑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文起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马朋林教授、武汉同济医院胡俊波教授就麻醉科学科发展及临床容量治疗的热点难点进行精彩发言,并与现场的中青年医师深入解析了容量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问题。现撷取会议精华,以飨读者。
麻醉学科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科室发展的重要基石,主要考量专业医师的数量、素质和薪酬三方面问题,针对素质的提升,刘进教授介绍了全国麻醉学教育体系的制定和改革,并提出了无痛阳光医院的构架,要全力加强床边教学、模拟教学和临床科研。
刘进教授认为,21世纪麻醉学科的转化将主要发生在:从“麻醉安全”到“改善长期转归”;从“有创诊疗的无痛”到“无痛阳光医院”甚至“无痛社会”;从节约“麻醉费用”到节约“医疗费用”,以及从患者对“麻醉前后的满意”到对“住院治疗的满意”。
在人员数量和薪酬方面,刘进教授提出了几种简洁而精辟的计算方法,例如,传统配置方案计算是麻醉医师与手术床位数相关,而应改为麻醉科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成比例等。这些高屋建瓴的学术引导和战略全局的学科建设策略吸引与会者,引发热议,并发人深省。
临床容量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解析
黄文起教授通过介绍一些经典病例,同与会者分享了临床液体治疗的最新进展。黄文起教授指出,容量治疗的关键思路:一是,根据液体丢失的来源来判断需要的容量和速度;二是,不同的液体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图),应根据液体丢失的不同部位来选择恰到好处的液体,所谓恰到好处,要考虑其具体的成分,包括电解质、热量、酸碱度等。输液量应为每天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第三间隙缺失量、扩容和失血的总计。
由于围术期液体处理具有非常复杂的专业特性,黄教授指出,麻醉医师要从全局的角度考量,在围手术期就做好容量的控制,对于减少炎症反应甚至全身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尤其应该重视围术期有效容量治疗的概念。黄文起教授还特别与大家分享了羟乙基淀粉溶液(胶体液)相关的一些国外的临床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显示,在麻醉和重症医学领域,使用人工胶体进行容量替代治疗,可用于许多危及生命的休克状态的治疗。
马朋林教授结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特点,探讨了羟乙基淀粉溶液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CRISTAL研究得到了与之前6S、CHEST研究不同的结果,即:在ICU的低血容量患者中,使用胶体液与晶体液相比,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在ICU的低血容量患者中,胶体液组患者90天死亡率显著低于晶体液组(P=0.03)(JAMA 2013,310:1809)。
马朋林教授指出,仔细分析6S和CHEST研究,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并不能据此否定羟乙基淀粉溶液。用未经校正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带来误读。因此,临床医师更应该合理思辨,正确认识羟乙基淀粉溶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快速康复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快速康复外科(FTS)是将围手术期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整合在一起,将麻醉、护理和外科等学科的最新研究证据完美结合的一种集成创新理念,是采取优化的临床路径,强调减少创伤应激、促进器官功能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临床实践过程。快速康复外科要求多学科协作,综合应用一系列的围手术期措施,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优化措施,达到患者的快速康复。
胡俊波教授指出,围术期液体管理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应避免围术期液体超载。超载将引发肠麻痹、浮肿并增加治疗费用。最佳的补液方案应是出入量平衡、晶胶体结合的基础上兼顾体重不变的方案。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无论在初始容量效力和4~6小时有效扩容方面都具有疗效。
胡俊波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武汉同济医院一些快速康复的实例,初步结果表明,快速康复能够降低肠道通气时间;改善活动能力、减轻术后疲劳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恢复;减少心肺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再入院率未见增加;康复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住院费用。
各位教授的精彩分享很好地反映了临床容量治疗的多领域进展及热点,同时大会主席针对相关问题多角度探索及点评,让与会者受益匪浅。正如刘进教授总结所说,希望通过类似的会议能促使关于容量治疗进行更多的多学科交流。以前主要是麻醉科医师更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外科、ICU医师,包括急诊科医师都在关注容量治疗。只有打破学科限制、多交流,这样才能使容量治疗做得更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