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临床诊治思维中,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至关重要。如果把医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基础医学是树根,临床医学就是枝叶和果实。病理学就是将树根的营养输送给枝叶和果实的树干。如果年轻医生在执业之初没有打好病理学基础,就像树干发育不足的树木,将来很难有临床枝叶的繁茂,更难以结出丰盛的医疗果实。
按目前我国的医学学科分类和医学教育体系,还没有突出病理学应有的桥梁医学地位,也没有为临床专业医学生开设《临床病理学》专门课程。因此,年轻医生需要自己在临床中注意积累病理学知识,其中最基本的病理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做病理后患无穷
病理学检查是所有的疾病诊断手段中准确性最高的诊断方法。按医疗常规和《等级医院评审规范》的要求,不仅所有肿瘤性疾病的诊治必须有病理诊断为依据,并且所有手术切下的离体组织,尤其是肿瘤组织,必须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体液均可做病理细胞学检查。未做病理检查造成的疾病漏诊和误治常会导致很严重的医疗差错和事故。
2. 忽略病理报告后患更大
病理报告的措辞必须非常严谨,甚至一字之差可能谬以千里。临床医生不仅要仔细阅读病理报告中的关键性病名,还应注意“考虑为、倾向、符合、不除外”等不确定性的前缀,和“需结合临床、请注意随诊和复查”建议性的后缀及诸如此类的病理报告细微措辞。另外,诊断性病名必须有科学的公认依据,一般一字不能差,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歧义。更为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应及时阅读病理报告,并且有疑问时与签发报告的病理医生及时联系,共同讨论和分析病情。
3. 病理报告常姗姗来迟
病理科的工作流程是个顺序性的流水生产线。从离体组织标本送交到病理科技术室开始,经过解剖取材、梯度脱水、浸蜡包埋、薄层切片、常规染色、树脂封片、标签贴号等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必要时还要加做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基因病理学检测,才能制出可供诊断的病理切片。病理医生阅片也要经过初步诊断、主管诊断和主任复查的三级检诊过程,才能保证接近100%的诊断准确性。因此,整个病理制片和诊断流程一般需要数日时间才能完成。
4. 病理诊断也有局限性
虽然病理诊断是最准确的诊断金标准,但是并不能达到绝对的准确度。首先,病理诊断是靠病理医生主观性分析得出的疾病判断结论,而非机器做出的客观性量化检验结果,存在限于不同病理医生对疾病认知程度可能不同导致的人为主观性差异。再者,送检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是否具有疾病的代表性,取材是否能够取到有疾病代表性的位点,切片和染色过程中限于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性能以及技术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也可能造成切片图像的人工假象,从而可能导致病理医生误判。因此,对于重大疾病,特别是肿瘤,以及不确定的病理诊断,应进行不同病理专家之间的院际会诊,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防范医疗事故。
5. 病理报告不能院际互认
出于节省医疗资源和加快疾病诊治过程的原因,很多临床化验项目结果可以院际间互认,无需重复化验检查。但是,病理报告不能院际互认。原因在于,病理报告是病理医生依据病理切片和其他临床相关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对病理性质得出的主观性人为判断,其主观性质类似于临床医生做出的临床诊断,不可能院际互认。而病理切片是病理技术员通过操作机器按标准病理实验室流程做出的客观产品,可以院际间互认。因此,院际间可以互相借阅病理切片进行会诊,而一般无需重新制作病理切片。
总之,作为年轻医生,了解和积累临床病理知识对于未来的长期临床执业过程很有益处。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临床病理诊断也已经逐渐专科化,作为临床专科医生也应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的病理基础知识。相信现在的年轻医生将会成长为比老一代医生掌握病理基础知识更牢固、知识结构更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