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以这样的悲情开始的——28岁的男性患者,受凉后出现胸闷、心悸、左胸部刺痛不适,之后反复发作, 24小时心电图提示4000余次室性期前收缩,被诊断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多次住院,病情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当他从医生那里得知,心肌炎病程有时非常长,根治很难,甚至可能演变为心力衰竭时,感到更加恐惧,甚至害怕自己在睡眠中死去。渐渐地,他开始害怕睡觉和独处。更糟糕的是,他还开始莫名其妙感到心慌,发作越来越频繁,甚至每天都会出现,不得已反复跑医院吃药输液。尽管如此,他依然会反复出现呼吸困难、强烈的窒息感甚至濒死感,痛不欲生的感觉使他忍不住大叫“我要死啦”。有医生认为他得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这让他更加绝望,甚至准备立遗嘱向家人告别。
这个似乎注定要以悲剧结尾的故事,其真实结局竟是如此的皆大欢喜——通过“双心”专业医生的仔细甄别,确认他只是心脏神经症——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焦虑症。医生告知他重症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不能确立,并把治疗方向调整为重点抗焦虑抑郁治疗、心理辅导。之后,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几乎消失,并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个真实的案例源于刚刚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心脏病学科进展》一书。
该书是全科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书的主编,笔者和陶贵周教授约请胡大一、于欣、耿庆山等国内心血管与精神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重点介绍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转归,以及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
在当今过分专科化的医学服务模式中,双心医学倡导的临床服务模式是回归医学本质的重要体现,实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躯体疾病的器官功能评估到结合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评价,体现了多学科合作,可以减少误诊误治。在上面的案例中,“双心”专业医生就是通过详细问诊,终于找出让患者濒临绝望的深层次原因——患者家境不太好,谈了一个条件特别好的女朋友,很喜欢她,但感到很有压力,总担心会失去她,加上工作不顺利,常常心烦不安,并逐渐出现胸闷、心慌的现象,被医生诊断为心肌炎后,就开始走上了恐慌不安的恶性循环……让一个悲情故事的结局最终变得喜人,是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在日常诊疗中尽可能回归医学本质正是双心医学的魅力所在。(作者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