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也是最公平的裁判员。
历经如磐岁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以下简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跨越58年的时间坐标,不仅铺就了医院从栉风沐雨中一路走来的深厚底蕴,更是在大展宏图的蓝纸上绘就了再创辉煌的坚实起点。
大幕开启,剧目会更加精彩——
200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被确定为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2009年6月,医院正式发文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入建设经费8000万元、省政府配套资金2亿元。
2010年9月,基地扁鹊楼建设项目奠基。
2011年7月,基地扁鹊楼主体结构封顶。
……
2013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扁鹊楼正式投入使用。
隐形的战场上,烽烟四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何能在这场浩大的医界争雄之中脱颖而出,使国家基地顺利落户医院?基地发展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建设运营并推动医院整体能力提升的?基地建设对于全省乃至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义在哪儿?
我们且将目光聚焦于今天的舞台——
基地落户,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它实力的证明。这也让我们清楚地知晓,历史为何会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寻根”
缘何是这所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项目从申报、获批、建设到阶段性验收,历经近六年的时间。如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扁鹊楼也顺利启用,这不仅是医院发展史上里程碑的时刻,更将载入山东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史册。
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中医院不只百余所,而基地项目又是我国在中医药领域重视程度最高、资金投入最大、行业内外关注最高的一个建设项目,为何独有这家医院能够力压群雄,抱得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基地头衔?
有果必有因。
首先温习一下这所医院的深厚实力和美名盛誉。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院较早的中医院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励精图治,该院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现在,该院不仅被确定为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考试工作基地、山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山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山东省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山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等。该院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首批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诚信示范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口碑好是一回事,能够成为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基地,肯定另有一番本事。从上世纪50年代建院之初,该院就开始着力于高血压的中医防治研究,在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作为全省中医行业的龙头,建院近六十年来,医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高超的医疗水平、强大的综合实力,并始终坚持从各个方面服务社会、服务患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该院能够顺利进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行列,成为重点研究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地奠定了他们在高血压中医药防治领域里的绝对优势地位。
突破重重遴选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有过人之处。不过,如何将这个处于全国关注的“聚光灯”之下的基地不辱使命地建设发展好?这又成了一个需要医院探究的问题。
基地建设运营是一个平台,有利于医院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医学科研高地的打造;反过来,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必将推动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
内涵建设的“变”与“不变”
“特色战略——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加强学科/专科特色建设,增强整体实力,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目标建设中医特色专科。”
“人才战略——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两区办院需求。”
“管理战略——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力度,坚持按程序办事,严格规范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特色、人才、管理”——这便是基地建设项目落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来,医院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关系而实施的新的三大战略。
“对于医院内涵建设提升,目标非常明确。但这会不会离基地运营发展有些距离?”对于这三大战略,笔者发出疑问。
“固本强身方能建树品牌,内涵建设对于推动医院基地发展可谓意义深远。我们不仅希望基地在高血压病诊治和研究方面突出特色、多出成果,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统筹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关系,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基地首席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杨传华说,“当然,听起来似乎简单,但每一步都是打根基的过程。”
学科:术业专攻 求索不辍
学科是医院的发展平台,其水平和实力是衡量医院办院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标志。多年来,该院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专科发展方向,把重点专科建设纳入医院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措施,保证了重点专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乘着国家高血压基地建设的东风,他们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整体学科建设“步步为营”,各科室逐步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高、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中医专科。
目前,基地专设高血压重点病种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血压重点专科,全国心血管科协作组高血压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同时设有高血压重点研究室、高血压重点实验室等,这将极大地满足高血压重点病种的研究需求。
2012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中期检查,专家组的评价是:山东省中医院学科管理各项政策措施齐备,注重学科运行管理,为学科各方面建设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整个学科建设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建设成效突出。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2个(外科—周围血管专科、肝病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规划重点专科2个(老年病专科、周围血管病专科);“十一五”规划重点专科建设单位5个(骨伤科、针灸科、肛肠科、高血压专病、急诊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肝病科、妇科、肺病科、耳鼻喉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护理学、临床药学);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1个(中医内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1个(中医心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学、全科医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预防医学)。
人才:打造良医 道承岐黄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兴则百事兴。
基地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大事,院长杨传华说,人才战略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需求,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科学地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提升医院服务能力进而保障基地业务建设的一大要点。
为此,该院实施“特聘教授项目”,着眼吸引一批能指导学科跟踪国内外科学前沿,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的特聘教授,实施“流动特聘教授计划”、“组建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队伍”。
医院实施“学科带头人项目”,依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各个学科专科建设,吸引、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成为学科带头人,并对其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
医院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计划”,依托中医师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全院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医院实施“中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中青年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出研修学习,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医院和重点科研基地进行知识更新,鼓励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进行视野拓展。
医院还发展名中医工作室,借助名中医传承培养中医人才。尚德俊教授名医工作室、焦中华教授名医工作室喜获首届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14位名中医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行列,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该院既有一批知识渊博、造诣精深、享誉省内外的老专家,又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业务专长突出的中年骨干,更有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青年人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原卫生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泰山学者岗位3个,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名中医药专家28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40人。
雄厚的人才力量,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同时为医院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迈进奠定了基础。
管理:质量保障 “生命之光”
医疗质量是百姓祛病复康的生命之光,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生命方舟,更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涵建设和基地发展永恒的主题。将医院的主题融入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合力合心的过程,也终必产生“变成金”的效果。
为此,医院坚持把医疗质量管理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培养和规范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诊疗行为,进一步量化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先后开展了“院感知识培训与竞赛”、“急救演练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病历处方评比”、“120岗前专业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安全教育,并于年底对全院医师进行定期考核,使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基地建设期间,医院还开展了双降、双控、双规范的“三双行动”,力在控制医药费用,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围绕临床需求,结合两院区临床用药实际,增设了药房服务窗口,加大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监控力度,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加强自制剂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重新注册的17个自制剂批准文号全部通过药监局审查;以规范抗生素使用为重点,大力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质量管理有保证,基地的建设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
于基地来说,医院是一座大山;于医院来说,基地是一条大河。“依山傍水”的关系,让“双赢”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收获”
“大河”注入的丰溢
纵观这几年的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服务能力,都有了显著进步。而基地建设作为国家大力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重大举措,毫无疑问,更是医院积极参与深化医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快医院全面发展的大好机遇。
从2008年到今天,六年的建设发展,加之医院历经半个多世纪厚重底蕴的铺垫,每个关注者都在企盼着基地给他们带来令人欣喜的成绩。
当然,人们不会失望。
作为以高血压病为重点研究龙头的基地,围绕“高血压社区中医药防治体系构建”、“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人群中医药干预”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的中医药干预”三大主攻方向,重点开展了“中医综合干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方案优化研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证实“补肾和脉方”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有效性,优化了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气亏虚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和推广应用方案。
“这是否也明确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中长期研究布局?”
“是的。”杨传华说,“我们的切入点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寻找与发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上做研究,从多角度、多靶点、多层面、全方位的探寻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点;二是研究对象重心前移——从单纯重视“已病”到全面重视“未病”,从单纯疾病后期到重视疾病的全过程;三是研究领域重心前移——从单纯重视应用研究到全面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以仿制为主到重视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四是研究重点下移,把高血压研究重点放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高血压病社区管理规范,提高社区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新发高血压病率,减少高血压患病人群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
目前,基地紧紧围绕高血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月经病三个重点病种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制定了阶段性和中长期工作计划,以及5个目标定位,使基地形成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总体架构,在重点病种研究的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和医院发展中不断增长的对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医院制定了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投资千万余元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硬件设备和整个系统的性能提升为基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今天,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伦理审查平台、检验中心ISO15189认证等工作均通过了阶段性验收;并积极探索基地运行机制,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依托医疗机构进行研究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搭建全方位共享平台的同时,也基本上实现了“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见成效”的建设目标。
于基地来说,医院是一座大山;于医院来说,基地是一条大河。基地建设能够带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而医院整体发展又能带动基地建设得越来越好。
对于基地目前取得的成果,医院党委书记高毅介绍,这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发改委、财政厅、省卫生厅、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上级领导的扶持帮助。基地项目于2008年年底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并于2010年列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投入8000万元、山东省匹配2亿元作为建设资金。这样的大力支持,使基地扁鹊楼的建设成为可能,也为基地进一步发展构筑了坚实保障。
发展长河奔腾不息,不拒细流方能汹涌澎湃。更何况,这次注入的是一条大河!
对此,院领导踌躇满志:“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我们也将紧紧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探索促进临床和科研协调发展的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实现医院与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双赢’。”
服务百姓健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无疑,基地建设将全面拉动山东省中医药临床科研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好造福百姓;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带给患者的“惊喜”不仅如此,而是为民服务的全方位优化和提升——
“延伸”
全方位优化服务
到今天,基地扁鹊楼已经顺利投入使用,学科、人才、管理三大战略的实施也在发展中收到了可喜的效果。而作为基地扁鹊楼启用的另一个“贺礼”,医院借势又启动了“感恩社会,服务百姓健康”大型系列公益活动。
“与其说是公益活动,不如说是我们的心声和行动。因为服务百姓健康不仅是开展几项公益活动,而是需要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创新服务模式,为百姓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服务。”书记高毅这样表示。
显然,对于服务百姓健康的内涵和外延,该院领导有着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基地建设。这几年来,他们一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基固本;一方面积极延伸服务,不断创新诊疗服务模式,推行便民惠民举措,既承担起作为公立医院应该有的公益责任,同时向着更高的标准发展。
目前,该院已形成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手机短信预约、网络预约等“全方位”多层次预约体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同时,把优质资源主动向基层延伸,在省内率先与多家基层卫生单位签订帮带协议,通过完善“双向转诊”,开辟了“绿色通道”等多项举措。同时,大型医疗设备器械也积极更新升级,搭建了一流的诊疗技术平台,解除了医疗领域长期以来难以逾越和攻克的技术难关,年门诊量及出院病人增长迅速,体现了大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
大医精诚。可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做到“精”的同时,也在竭力追求服务之“诚”。
医院之前受空间限制,药房、库房面积相对较小,拿中药时因为要临时称量,还要一点一点地分好,所以患者往往需要等一段时间。但扁鹊楼启用后,医院毅然决定启用中药小包装,这样拿药时只需数数拿几个小包装的药就可以,较之前节省了30%的时间。虽然启用中药小包装会增加医院成本,药房、库房面积也要增大,但他们的这一便民决策,省时间不省中药质量,让市民着实高兴不已。
“这也是我们‘换位体验’所带来的成果。”自2011年2月开展“今天我是患者”主题实践活动以来,院领导及中层干部就与患者进行“换位体验”,了解患者在看病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查找医院在百姓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很明显,这一活动收到了实际的效果。当然,“效果”的体现不只是一方面。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在许多方面都有精心设计和细心安排。因为东院区面积比较大,所以医院特开通了院内的“爱心巴士”,就诊患者及家属可以免费乘坐。同时为方便患者及家属在东西两个院区往返,医院还在两个院区开设了免费“区间班车”,每半个小时由两个院区对开一趟,每天班次数十次。
这是换位体验,更是换位思考。
此外,像异地医保和新农合即时结报、“爱心中医”志愿服务团下基层、“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送温暖、成立“120”急救分中心,多次举办“世界哮喘日”、“全国高血压日”、“全国骨质疏松日”、膏方节等义诊活动及极具特色的“中医绿色护理”活动,这样的服务在扁鹊楼启用之后,都会有进一步的拓展。
而这座集门急诊、住院、手术、医疗检查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大楼,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彻底改变了医院的诊疗环境和条件,将作为基地及医院的临床科研中心,在未来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根茂实遂,膏沃光晔。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成功落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历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于基地如何建设运营和发展,医院给出了答案。
“在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全国中医高血压病临床研究中心、我省中医人才培养中心的同时,也努力将医院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结构合理、设备配置先进、人员队伍精良、研究方向明确、科技优势领先、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运行机制创新,具有很强中医临床研究与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国家中医药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临床科研中心和现代化中医医院。”
这是他们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随着医院整体实力和基地科研优势的不断巩固,在其完成自我超越更好服务百姓健康的同时,建成这样一所现代化中医医院、打造又一医学科研高地的目标肯定会成为现实。
因为在他们看来,医院发展壮大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与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相信,在医改深入推进和国家大力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全面实现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山东省中医药在研究水平、临床疗效、新药研发等领域均进入国内先进水平,拉动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弘扬中医国粹、服务百姓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在追求事业更高境界的人和团队身上,永不过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