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李宗浩简介:《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总主编。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总编辑等。
当今,我国及全球面临严峻的灾害形势。灾害的医学救援也为学界及社会所关注。一部荣获“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中国灾害救援医学》应时而生。这部三卷400万字的以急救和突发事件救援为主体内容的大型科学著作,出版后备受关注。为此,记者对该书总主编李宗浩教授进行了采访。
从事急救工作半个世纪的经历凝练成一部书
记者:作为《中国灾害救援医学》这部巨著的总主编,您是如何设计这部著作的?
李宗浩:作为长期在急救领域工作的实践者,我有责任组织同事们来编写这样一部著作。担任总主编,我就是想尽力把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常态下、突发或重大灾害时的医学救援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包括形成的理论,阅读到的有价值的文献,以及我国急救领域里的学术成就、进步等编著成书,供同道们参考。
书的总体设计是以我国现代社会社区常态下的急救急诊和突发灾害时的多种伤害救治为主要内容。这种医学救援是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展开抢救开始,一直护送到医院,形成完整、无缝隙的抢救链,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伤病人员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这也是我从事急救工作半个世纪来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该书不仅体现了现场、途中、医院系列救治的特征,也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医学救援界为改善常态下社区救治能力提出的“生命链”在我国的重大提升。
记者:是什么机缘促使您主编这样一套大部头的书?
李宗浩: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尤其在2004年底我在印尼就印度洋海啸做医学救援评估后,不少朋友建议甚至催促我编著一部立足于21世纪的灾害救援专著。但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经历了频发的矿难,以及到美国讲学与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讨论国际急救指南后,我才开始下决心编著此书。2011年,第九届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在天津举行,国内外专家研讨盛况空前,参会的天津出版局、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主要领导更是督促我来编著这部书,并情真意切地说,“这是你的责任,我们全力配合你出这部书。”这些外部的督促,加上我多年的积累和准备,终于使得这套书在2013年年底问世。
记者:为什么全书分成三卷,或者说依据是什么?
李宗浩:主要是从救援实践需要和学术理论架构来考虑,最后确定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即基础综合卷、临床医学卷、军队医学卷。
基础综合卷体现全书的人文、科学思想,对灾害医学救援的理论体系和时代特征,灾害医学救援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国际该领域的概况,进行了大视野、全方位的展现。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近十几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
中卷主要以危重伤病人到达医院后开展全面的临床救治的内容为主,涉及临床诸多学科。下卷主要内容是军队医学救援。由前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担任该卷的学术总指导。基于国内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军地的合作必成趋势,为此,我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商量要专设一卷,较系统地阐述这个我们不大熟悉又很重要的内容。但愿这种线条明朗的设计,能让读者在阅读参考时查找方便。
编著此书,就好像冬日在灾害救援的处女地上艰难地耕耘
记者:在编写的过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宗浩:应该指出,常态下尤其突发灾害事件时的医学救援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医院外紧张的环境下进行,资料收集很困难,工作的开展涉及方方面面,与各种法律法规有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还要考虑到国际该领域的有关人文、科学等。另外,我们需查的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浩瀚,但真正用得上的很有限。这些,都是我在编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论的不少章节的构思、内容是我自己设计、撰写,有时几个月也写不出一两个章节。现在回想起来,策划、编著这部书,我就好像冬日里在一块灾害救援的“处女地”上艰难地耕耘着。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主编的上卷中列有多位学术指导的名字,他们起什么作用呢?
李宗浩:《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上卷可以说是我对灾害医学救援的行业和救援医学学术在理论形成、能力实践的系统认识,是我半个世纪来从事这项事业实践与思考的沉淀积累。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我们互相切磋交流,探讨争论,达成了一些共识、理念,并形成了学术团队,其中一些人担任副总主编,也有一些人在书中被列为学术总指导,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临床医学指导专家。他们对本书,也对我多年来在形成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上或在某个大课题上有很大影响和指导帮助。如担任学术总指导的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教授,他使我开阔了医学救援的视野,为我形成大救援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的几位专家如Burkle教授,两次作为美国海湾战争医学救援领导人有丰富经验,我们共著论文,多年交往,深入交流。我们与国际SOS的R·Herme医学总监的学术合作长达25年之久,共同形成了医学救援全球化的一些理论实践。临床医学界心血管领域的泰斗方圻教授,尽管年事已高,对本书也给予了支持。正是有了学术指导、审稿专家们的审读、评阅,保证了书稿的质量。
记者:作为资深的急救专家,您对当前该领域的学术和著作有什么样的评价和希望?
李宗浩:这些年来,对灾害救援的重视、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这是好现象。但认真开展评估和学术讨论不够热烈,过多地颂扬成绩。事实上,医学救援早已在常态下和灾害时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只是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医院“围墙”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的作用,现行体制的制约,以及学术上尚未形成开放的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得灾害救援“处女地”地上的开垦是如此的举步维艰。
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急救医学生涯中,主编了四本书。第一本是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急救学》。上世纪90年代又主编了《现代急救医学》、《现代救援医学》。2013年,也就是今天谈的这本书,参与的专家很多。50年,4本书,算是“十年磨一剑”吧。现在,急救尤其是应对灾害医学救援的著作不断涌现。在这里,我想要与大家共勉的是,“著书立说”是十分辛苦劳累的创作,要耐得住性子,还要有科学严谨的精神。这部《中国灾害救援医学》肯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恳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对本书给予批评及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下一步,我们想以这部科学专著为基础,创作出若干本科普著作。否则,我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