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工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上是每年1个~2个班,学生人数约为40人~70人。我校医学工程专业前8届学生人数均保持在每年56人~63人的规模。而入学两年后每届平均有8名~15名学生转到其他专业,甚至其中一届有31人转到其他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虽然就业率很高,但是只有半数在本专业领域内工作,但因为待遇低和工作原因跳槽率也较高。
很多医工对专业信心不足
我国医学工程行业起步晚,整个社会对这个专业的知晓率普遍比较低。目前全国大约有 6万~7万家医院,但医学工程师人数却占不到医院总人数的10%,与国外30%以上的比例相差悬殊;国内 1万多家医疗设备企业同样也急需医学工程师,然而许多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研究生多数准备出国深造,造成了国内真正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才并不多,医工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
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快,目前国内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集中在操作类技术人员上,同时国外设备的大量引进,客观上又提高了对医学工程人才的技术要求。外语优秀、操作基本功扎实、理论更新速度快等都成为该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刚刚毕业的学生却距此要求相差甚远。加之医学工程师就业覆盖的领域比较多,基于用人单位的情况和每个人的学历、能力不同,导致这一职业的薪资有很大的弹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在职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专业教育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我国医工专业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源起点、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和质量、毕业后的素质等多方面差距明显。国际上医工专业的学生要么先医后工,要么先工后医,获得两个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后再决定是从事医工或者医生工作,之后还要进入其中任一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故国际上的医工毕业生是双料本科加医工研究生。
我国目前有近100所大学开办了医工专业本科教育,医科大学和理工大学各占一半左右,但这两个阵营中课程的开设却没有统一和成熟的模式,开设的课程存在理工专业课程侧重点不一的差异,而且理工课程与医学课程的比例差异也颇大,有的学校医学课程开设欠合理,而有的则比例严重失调,有重工轻医的现象。
在教学师资方面,不同学校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我国师资大多是非复合型医工-医学双料师资、仅仅由医工技术师资和医工医学师资分别上课,前者只懂医工技术而不了解更不懂医、后者则相反,故专业理念教育分离或偏颇的现象存在,很难赶上国际水平。
提升教育水平要从多方面入手
好的医学工程师首先要接受好的专业教育,所以,要想在源头上提升我国医学工程师整体素质,就要从高等院校教育入手解决。
建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强合理性研究,突出医工专业既高度专业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体现工、医课程平衡的理念。
在目前医科大学和理工大学两大阵营中都要推行理工-医学双料双背景师资的培养,改变教学理念分离的弊病。
对今后医工专业本科招生和学生教育落实平衡观点,既不能重工轻医,也不能重医轻工,必须从开始招生就明确本专业的毕业形象和方向内涵,使具体定位明确、热爱专业的学生招得进来、留得住、学得好、长得成。另外,全国范围应该营造医工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通过专业协会团结和吸引广大医工专业人员交流技艺、提高专业归属感、合力攻关,共同进步。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推介会,提高本专业在教育领域、企业和全社会的知晓度和未来发展地位。
同时也可以开展医工企业与院校之间结对子、定方向、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或者专业化的订单模式,缓解目前一方面企业医工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矛盾局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