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诊断和治疗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早期发现仍然困难,一经诊断,多为进展期、晚期胰腺癌。另一方面,尽管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有了明显改进,但其预后仍极差。由此,人们尝试着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距离放疗就是其中之一。
近距离放疗 可保护胰腺周围组织
放疗联合化疗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常规放疗无法避开胰腺周围的小肠组织,因此胰腺局部照射剂量提升无法实现,尚不能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为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我们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经术中B超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胰腺癌的组织间近距离治疗(IBT)是将放射性核素制成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胰腺肿瘤体内(故又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放射性粒子在肿瘤内部释放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相当于肿瘤内部的大剂量放疗。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胰腺癌与外放疗相比较有其特有的优势。外照射是射线经由人体正常组织到达肿瘤,如胰腺周围有胃肠、肝脏以及胆道等,对射线的耐受量较低,放疗期间易引起恶心、呕吐或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若达到肿瘤根治剂量,易造成胃肠出血、穿孔或狭窄。而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治疗则是放射源在肿瘤内部直接对肿瘤进行照射,对周围正常组织基本不造成放射性损伤。
相比之下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胰腺癌具有外照射所不具备的优势:治疗区域定位精确,与肿瘤形状吻合程度高;放射性粒子种植范围以外的区域,照射剂量迅速减少;靶区剂量很高,且不加重正常组织的损伤;简化手术操作,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缩短住院时间;计算机制订三维治疗计划,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合理,治疗效果满意;与手术、化疗以及外放疗配合有互补作用;保护机体原有的功能及形态。
术中植入粒子 或可防范局部复发
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不仅可以解决肿瘤的杀伤和生长抑制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邻近组织的放射性损伤问题,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起到了明显的姑息治疗作用。那么,这个方法能否应用于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以避免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呢?
数据显示,胰腺癌术后腹膜后局部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最主要因素,因而预防腹膜后局部复发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近期报道显示,有国内外同行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切除、部分切除或无法切除的腹膜后肿瘤,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因此我们设想,是否可以通过该方法来预防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腹膜后局部复发?
由此,我们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实验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将可以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和对照组。前者为肿瘤切除后,于胰腺癌易复发部位,包括胰钩部、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腹主动脉旁等腹膜后的软组织内同期行125I粒子近距离内放疗,术后常规行化疗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比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在术后预防复发的临床价值及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同期腹膜后组织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36位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为94.4%(34/36),显著高于对照组86.4%。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同期腹膜后组织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3.8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20.5个月)。提示同期腹膜后组织内125I粒子近距离内放疗,可能在延长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关技术开发 提升近距离放疗效果
近年来,围绕近距离放疗,越来越多的放射性粒子被不断开发应用,同时人们也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比如,研究人员设计出了粒子植入治疗枪,可以让操作者精确知道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深度。目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手术直视下,而且可通过超声引导或立体定向的方法刺入肿瘤内。影像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帮助,目前在粒子种植治疗前,医生可利用B超、CT、MRI提供靶区及周围器官的信息,输入三维治疗系统,制订治疗计划。
在我们的研究中,粒子均匀摆放并固定在腹膜后软组织内曾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自主研发并利用医用明胶海绵制作了放射性粒子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不仅操作应用简单易行,可均匀摆放粒子,还可以根据局部组织情况修剪,临床应用很方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