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医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坚实保障。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医学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下,为保证达到医学生高素质、强能力、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各医科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院也做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完善的背景和依据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医科院校的发展迅猛,在校生人数剧增,而能提供学生作为教学需要的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医科院校不得不考虑构建完善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在校学习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弥补在临床阶段学生学习机会的不足。
(2)随着大众化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等,医学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对病人的诊断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受到制约。
(3)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今后从事医生职业所达到的各基本(核心)要求,予以了详尽规定。提示目前我国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必需按GMER充实和完善。
(4)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生物—— 心理—— 社会”的转变,医学的发展进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学好医学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人的心理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各方面知识的扩充[2]。
2 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个阶段
(1)2002年以后,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原有的临床教学资源前提下,为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发展,开始注重校内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对基础医学实验开设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创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3]。由此,出现了按学科组建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如,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学综合实验室、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等。
(2)2005年以后,跟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医科院校承担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构建。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医院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保证医学生的培养素质。并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带动各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作用。
(3)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校内训练基地得到仿真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4]。开展如,PBL,CBL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及实验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举行临床技能大赛,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探索标准化病人(SB)在临床教学及学生考核中的作用。
3 昆医海源学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
3.1 构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
3.1.1 机能学实验中心
机能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医学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内容的基础医学课程,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优化重组,进行学科间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门综合的实验学科。学院机能学实验中心已制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并使用学院自编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材。
3.1.2 病原学实验中心
病原学实验中心是基于独立学院的新型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及医学教育前、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和相近学科的关联性、交叉和渗透性,实现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师资的一专多能而构建的综合实验室。该实验中心由细胞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综合实验室,共同组成,并共同承担细胞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等五门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
3.1.3 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室与组胚教研室、病理教研室共同承担学院各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两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已自制病理实验大体标本150个,组胚教研室制作胚胎标本120个。完成了学院2001级至2010级10个年级14个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3.1.4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由原有的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检体诊断实验室以及外科总论及手术学实验室整合而成。目前,中心除承担全院各专业的《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临床医学概论》的实验课程教学外,还负责完成各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并且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大赛,以此检验和促进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水平。通过开展实习前的强化培训,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实习学生较快适应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 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3.2.1 发展临床教学基地
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是在单位申报、学院考察及确认、双方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一方面临床教学基地按照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大纲,负责组织实习生的实习带教,同时,根据学院的相关文件及管理规定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并为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师资培养、教学和医疗巡回指导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为临床教学基地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教高[1992]8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昆医海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考察申报管理程序(试行)》,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筛选、考察、审批等一系列程序作了明确。
3.2.2 制定管理制度
为保证临床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有效监控教学质量,学院完善了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及临床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规程》《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补充规定》《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工作及各部门责任细则修订》《昆医海源学院关于加强毕业实习生院外住宿管理的补充规定》和《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学生请假管理规定》等。
3.2.3 对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
为增强教学和管理水平,学院定期举办临床实践基地骨干教师讲习研讨班,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授课、到省级附属医院实地参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教学基地教学人员的带教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培训班举办以来,为各临床教学基地培养了200余名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各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3.3 教学方法改革
3.3.1 医科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基于对“三本”生源以及医科教育特点的分析,医科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依托母体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特色办学机制,培养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能力训练、人文社科素养充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5]。基于该理念,学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辅修方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初步达到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外,具备临床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实践与专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于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导论、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使其具备医学背景,突出医科院校特色。
3.3.2 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学院推行教学改革,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一次探索。为了达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8~9学期调整为第8.5~10学期。在加强内、外、妇、儿各科实习的同时,在临床综合实习结束后增加了两个月的选科实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及方向,以及自学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专科医生打下基础。
3.4 实践与思考
3.4.1 加强内涵建设
独立院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应逐步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保持一定发展规模的同时,将重点转向如何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只有狠抓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医科类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手段,既要保证校内临床教研室、临床技能实验室的教学效果,又要对校外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3.4.2 加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学院在共用母体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正大力发展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学基地,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教学基地的级别、数量、师资与母体院校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打造独立学院的附属医院,培养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学院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3.4.3 突出人才培养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医科类独立院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激发“三本”生源的潜力,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即培养拥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让实践教学体系为该目标服务。
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各医科院校发展的重点环节,对于医科类独立院校来说更是重点和难点。为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院做了相应的努力和尝试,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