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4,445 views字数 3603阅读12分0秒阅读模式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等交错在一起,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职业价值、职业态度在医学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具备医师职业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成为一名名医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的一种内在意识,是一种理想信念,敬业与责任,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再通过行为进行表达。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表现在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维护医学的圣洁与荣耀。 

  2002年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 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医师宣言》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其基本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患者自主的原则,三是社会公平的原则。医学知识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是一种态度,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2.1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的必要性。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很多医学生主观上也认为专业课比较重要,而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以人为本,要为病人服务,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所以医学生要成长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育高等医学人才的重任。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观愈加深入人心,这一切都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作为以培养未来医护人员为己任的医学院校,必须在医学教育中,围绕专业特色,大力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从教育的手段、方法及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彰显专业性,追求实效性,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2.2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病求医”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向合约式医患关系转化。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认识的提高,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来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社会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被曝光的有悖医德的人和事,也从反面证明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医师职业精神对于当前医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新时期培养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3.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 

  医学院校大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组织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情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多元化的社会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通过案例教育,课外实践如志愿者劳动、假期社会调查、跟随教师义诊、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情景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将每次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考核,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而且能激发爱心、责任心。加强对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3.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帮助医学生明确目标和坚定信念。 

  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环节是基础环节,除了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等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外,还可以形成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医学生一旦牢固树立了医德信念,就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善恶,自觉地依照自己确定的信念去选择行为,所以,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德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3.3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医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土壤,医学院校应结合实际,培育有医学特色、催人奋发的校园精神,建设内涵丰厚、“医”色鲜明的校园标志。学校应积极营造博爱、奉献、遵从伦理道德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每年的护士节,医学院校举行隆重节日庆典活动;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解剖学课程学习前,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向那些曾经的生命默哀,感谢他们身后对医学的贡献;建立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着校史的熏陶等。这些都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与医学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为医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一片天地,让志同道合的学子们可以在校园里,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4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完整性。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所处阶段不同,侧重不同。临床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是医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由学生转变为医师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理念渗透的最佳阶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接触的人、面对的事都是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而现实与理想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学生的思想会随之产生波动,这更需要带教老师的及时引导和沟通,晓之以理,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以论坛、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与带教班级实习同学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发布正面导向观点,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通过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坚定服务人民的决心,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7月 4, 2014 18:30: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4247.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