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了,先上百度等网站查查,然后再去医院找医生,医生们对这种情况看法不一。有医生说:“我曾经遇到不少上网查病的‘受害者’,结果小病大治或大病被耽误。”也有医生说:“上网查不是坏事。我就遇到一位病人上网查后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到医院检查果然是。”还有医生表示:“如果病人过分依赖上网查病,说明我们的医疗服务存在不足,应该努力改进。”
上网查病难搞清楚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刘麦仙:精神科常见的一类疾病是躯体形式障碍综合征,即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诉,患者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并无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问题,但仍不能打消其疑虑的一类神经症。这类患者多次在综合医院就诊,常常需要专科医生会诊,才能得到正确诊断。很难想象,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民众,凭借百度查病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不认可网上查病。病人应该与医生面对面交流,因为医生不仅要听病人的诉说,更重要的还有查体、了解既往病史、做相关辅助检查等。医生的诊病专长是经过摸爬滚打练出来的,不是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获得的。
网上看的是“理论病”
四川省仪陇县人民医院新政院区叶常春:患者上网搜索可以了解一些知识,弥补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不足;但另一方面,患者将所获得的专业信息用来与医生进行交流,如果患者不太认可医生所说,这就隐藏了医患信任危机,反而加大了医患沟通的难度。
不懂就学和不懂就问的态度是可取的,可在方法上是有讲究的。有病上百度,其认识是片面、机械、静止的,这与临床医生诊疗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动态性大相径庭。有病上百度,看的是理论上的病,与医学强调实践的特点格格不入。
病人自诊可促医生学习
黄燕:网络自诊的积极意义是:1.患者上网可以获取及时、充分、正确、廉价、急需和较新的医学信息。2. 网络自诊可被视为随身携带的家庭医生,弥补了我们现在家庭医生缺位带来的服务不及时。3.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患者看病变得更加聪明和理性。
网络让患者变得更不容易听从医生,这对医生是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医生必须不断充电,加快知识更新,让自己的知识“硬件”更硬、服务“软件”更软,维护自身的权威性,避免被网络打败。
折射出基层服务能力不足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徐宏伟:受待遇、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体系中,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全科医疗模式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形成。基层医生服务能力不足,信任度不高,导致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甚至头痛脑热的小病也要去大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烦”。
基层缺乏信得过的医疗资源,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加之受“大检查”、“大处方”等医疗高消费之害,一部分人选择百度医生为自己把脉问药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质是医患间信任不够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儿科副教授林锦:在美国,病人也会上Google求医问药。在网络发达的世界里,病人这么做可以理解。但我个人认为,百度看病的负面作用可能要大于正面作用。媒体应该呼吁让病人去医院看医生。媒体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国外很少看到说医生不好的报道,尽管不少医生的水平也不怎么样,但媒体似乎在报道上非常注意维护医生的公共形象。
病人依赖百度医生,折射的是信任危机。好的医疗制度是让病人完全信任医生,而医生所有的考虑只是如何解决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为病人减轻病痛。我认为,国内的医疗体制改革要以此为目标。同时应加强对医生的教育,要知道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主动方。任何回扣和收入挂钩模式都会导致医患关系异化,这是世界性难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日本等东亚国家做得比欧美国家好。中国要学日本,而不是美国,更不可能是英国。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医患双方会重拾信任。
另外,国内对医生的训练是不够的,特别是近10年来,医院忽视了医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我所说的训练,主要是指让同行起表率作用。从医生中挑选出有职业风范、被同行和病人认可的优秀者,树立为榜样,带动年轻的医生,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国外的教学医院就非常在乎医生的职业风范,医生如果很看重钱会被人瞧不起。美国教学医院的医生薪水甚至不到自由开业医生的一半,但医生们仍首选在这里工作。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医生把钱看得太重了。
总之,国内应该多培养、选拔优秀的临床专家,他们可能不善于搞科研,但一定是非常接地气、有人气的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