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患纠纷日趋激烈的今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家家由高校法学专家、职业律师、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等组成的“法律诊所”陆续进驻各家医院,凭借第三方身份,充当法律顾问,接待患者求助,无偿提供法律服务,成为该市从源头缓解医患矛盾和纠纷的新途径。
小误会大问题都管
自今年5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首家“法律诊所”落户市儿童医院以来,短短几个月,该市已有8个区县陆续派驻医院“法律诊所”15家,接待求助近300人次,成功调处纠纷近30起,其中不光有患者和医院之间的小误会、小摩擦,也有让医院十分头疼的大问题。
如儿童医院的“法律诊所”曾调解过一起因感冒来诊的患者,其打针出现红斑,确诊属罕见的川崎血液病,家属认为是医院用药不当所致,双方各执一词。为此“法律诊所”所长王胜全协调医院连续召开4次调解会,最终在患者家属信任的外院专家到场并作出鉴定的第4次调解会后,患者家属才承认医院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无过错,并同意继续按期到医院复查,整个调解过程不超过一周。
哈尔滨211医院的“法律诊所”接手过一起因患者术后死亡,家属情绪难控,30多人围堵办公室,并将尸体置于冰柜中摆在抢救室,索要千万元赔偿的纠纷。在家属情绪激化、矛盾难解时,“法律诊所”成员、哈理工大法学院李俊刚教授以中立第三方和法学专家的身份耐心劝导。在稳定家属情绪两天后,三方坐在一起,根据调查掌握的事实厘清责任,明确院方手术中存在一定过错,应予合理赔偿,也指出患方的言行不当;针对赔偿金额的分歧,提出死亡赔偿要以地方年平均工资标准和法定20年为限,精神赔偿请当地法庭见证,以多年判例为参照的调解意见,有理有据。经过商谈,医患双方接受医院免除全部医疗费用,再给付合理的赔偿的结果,5天定纷止争。
给医患双方送法律知识
据设立在该市市立医院一家“法律诊所”所长刘智利介绍,该所工作人员一共14个人,其中7名职业律师、4名知名大学法学专家,另3人是社区人员和志愿者,律师和法学专家互相排好班,保证所里每天都有一个“懂法的”。
据介绍, 来这里咨询或要求调解的不光有患者,也有医院的医生。前两天该所刚调解成功一起纠纷:患者朱某在家附近被一辆货车撞致脚骨折,被送往这家医院的骨科救治,肇事司机叮嘱朱某治疗药品应在医保范围内,否则不予负责。患者随后将肇事司机的意见转达给了主治医生,但出院结账时却发现医生使用了医保范围之外的药品,约合4000元,医院、保险公司、肇事司机均不愿承担这笔费用。
开始患者一口咬定是医院的责任,在治疗当中没有采取他的意见,擅自用了医保外药品,并为此天天来医院闹,要求减免这部分费用。该所律师在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告诉患者,你这笔钱向医院要,法律上是不支持的。因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医院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用药,不能因为医保报销才能用,不报销不能用;你这起事故肇事司机是全责,应该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合理费用;如果他拒绝承担,你可以去法院起诉他。患者听完解释后心悦诚服,就没再找医院的麻烦。
据悉,针对医院医生法律知识匮乏的问题,一些“法律诊所”和医院已经开始邀请大学法学专家举办专门法治知识讲座。
免费服务这样实现
“‘中立、无偿、快捷、公正’,这就是我们创办医院‘法律诊所’的定位。”这是作为这些“法律诊所”的主管单位负责人、该市法学会会长陆文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据陆会长介绍,为解决医患关系难题,在广泛听取包括医学专家、法学专家、著名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意见后,市法学会于今年4月份成立了以哈尔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为会长,由法学、法律、医务工作者和社区等人员组成的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法学研究会。在分析形势、现状,剖析原因、根源后,进行顶层设计,拿出了建设性的方案,研究会推出了两项针对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的对策,其中一条就是由各区县向各自辖区医院派驻“法律诊所”。
按照规划,医院“法律诊所”成员有律师、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法学专家,这批人员从哪里出?法律诊所对外是免费经营,那么运营成本、人工支出等一系列费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陆会长表示,学会要求担任“法律诊所”所长的都必须是具有多年社区接待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待人处世经验丰富,能够真正起到稳压器作用,由医院所在地的社区免费提供。同时学会为“诊所”配备的都是合作高校的法学专家、本辖区内的优秀律师,全部都是义务的。医院则为“诊所”免费提供接待、调解室及电脑、电话、监控、公示板、标识牌等必要设施。
由于法学会体系很健全,有13个区县级法学会,128个团体会员、4613名成员,与12所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实施优势互补签约合作,融入336名副教授以上法学人才,所以为每个医院“法律诊所”配齐人员不成问题。陆会长进一步解释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