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我国卫生部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以来,疼痛科已有了稳步的发展,对于改善急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基于疼痛科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长足的发展需要更全面的医疗队伍,所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新一代的疼痛科医师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此提出几点拙见。
1构建并完善疼痛学教学的教育体系,为培养新一代疼痛专业人员提供发展平台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只有麻醉专业的本科生才开设疼痛诊疗医学教学,而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仅设2节疼痛学课程,这不利于医学生对疼痛医学的认识,更使疼痛专科的人才培养受到严重阻碍。疼痛科作为一级诊疗科目前已经经历了将近6年的发展,但对应的教育体系却没有相应地改变。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院校率先自行开展专门的疼痛专业教育,并都取得良好效果,为疼痛科的发展输送更专业的人才。但少数院校的课程开设,并不能满足当今疼痛科人才的需求。为了加快疼痛科的发展,疼痛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增加开设疼痛科教学,势在必行。对此,我有以下两点建议。①我国其它医学院校增设疼痛学专业,同时也可在其它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增设疼痛学的教学,为培养新一代疼痛专业医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为疼痛科的发展输注新鲜的血液。②针对疼痛科医师的进一步培养,也可以尝试开设全新的专业,结合临床专业与麻醉专业各自的特点,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诊疗思维,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合疼痛科专业的医师。
2突破传统教学,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中国式教育以灌输式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单纯地跟随老师的思维模式走,缺乏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也难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诊疗思维,在遇到非常规的疾病时,只懂得走常规路线,往往导致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无法明确病因,只能对症处理。
鉴于此,我们可以积极开展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有研究指出,TBL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小组自主学习--共同讨论--总结)对于麻醉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1]。此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可为疼痛科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而对于疼痛科发展相对成熟的教学医院,由于病例积累多,不同疾病的典型病例相对充裕,也不防可尝试CBT(case-based-teaching)教学模式[2]或在T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CBT。教师可以将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穿插在一个或多个案例中,又或者当教学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则转变为CBT为主。
疼痛科的患者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尤其慢性疼痛对患者身心影响极大。据不完全统计,慢性疼痛患者中约有30%左右患有抑郁症,对伴有抑郁症的慢性疼痛患者,在治疗慢性疼痛的同时结合治疗抑郁症能更有效地治疗疼痛,故疼痛科医生应比其他临床科目更有意识地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完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都体现了教学中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加入图文、音像、动画的加入可为单纯的文字教学增色不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直接播放临床案例视频,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的教学既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可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优化也可以应用于临床中。疼痛科室应视自身硬件设施水平,逐渐强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教学。比如典型的手术可以录像,用作内部教学,讲授该术式的优缺点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在办公室设置投影仪,用于播放病例和患者检查影像资料,使在交班和病例讨论中患者信息更一目了然,使见习、实习医生跟上步伐。
4强化实践教学
各个临床相关专业都会有各自为期一年的实习时间,这一年的时间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操作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注重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无菌观念的培养,并进行讲解,加深印象与理解。对于有意愿要在疼痛科发展的学生,可相应延长其在骨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实习时间,使其学习到更多适合于疼痛科诊疗的技能以及诊疗思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