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体征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体征: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
(1)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2)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3)感觉异常。
(4)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
(6)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7)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
(8)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短暂休息后可缓解。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闭塞)。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
上述症状日益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愈来愈缩短,直至出现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患肢皮肤温度显著降低,明显苍白,或出现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此期动脉病变已以器质性变化为主,肢体依靠侧支循环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不能到达正常水平。
第三期坏死期
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且呈持续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体以减轻疼痛,肢体伴有明显肿胀。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果继发感染后,干性坏疽变成湿性坏疽,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状。第三期中,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偿必需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