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报告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直至2002年,我国艾滋病诊治状况基本上是,药物价格昂贵,仅少数患者可以获得治疗。而从2003年至今10年间,随着“四免一关怀”政策的颁布,我国艾滋病临床诊治水平明显提高。去年12月1日艾滋病日,我国学者已提出,艾滋病已变成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类似的慢性病,虽不可治愈,但经过治疗能长期存活。本文对30年来我国艾滋病诊疗变迁进行回顾。
1985年
北京协和医院报告国内首例艾滋病(AIDS)患者,并进行首例艾滋病患者尸检。
1988年
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先开展并推广献血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
1989年
在云南中缅边界的吸毒人群中出现艾滋病暴发流行。
1993年
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在国内对少量患者开展试验性联合抗病毒治疗。
1995年
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艾滋病治疗的国家标准,使我国艾滋病诊治工作初步走向规范化。同年,因在献血员中发现艾滋病暴发流行,国家开始严格血库管理,并对献血员开始HIV抗体筛查。
1999年
艾滋病治疗药物正式进入中国。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艾滋病临床治疗会议,全国治疗艾滋病临床医师(不足100人)参会。在会上,两家制药公司提出分别赞助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分别为齐多拉米双夫定片和茚地那韦),组成“鸡尾酒疗法”,资助20例患者治疗。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鸡尾酒疗法”。
2002年
我国有了仿制药去羟肌苷(DDI)和司他夫定(D4T)。
2003年
SARS疫情暴发,我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传染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年,我国颁布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发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1版)》,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
2004年
以河南省为中心,我国开始对HIV感染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起初只有1个治疗方案,后增至2个方案,即DDI+D4T+奈韦拉平(NVP)和齐多夫定(AZT)+DDI+NVP。由于当时对临床医生培训不足,在用药前未对HIV感染者进行充分评估,首批接受治疗者中很多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当时国外已有4大类共29种艾滋病治疗药物,而我国主要依靠五种国产仿制药加上进口的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组成一线治疗方案。除药物选择受限外,我们所采用的药物配伍、剂量和开始治疗时机的选择均直接参照国外数据。而中国人和外国人遗传背景不同,采用国产仿制药物对中国HIV/AIDS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不清楚,何种方案比较适合国人,何时应开始治疗等均是未知数。上述问题严重限制了在我国科学推广抗病毒治疗。
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由李太生教授主持编写中国首部系统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中英文版。
2005年
我国首部《艾滋病诊疗指南》出台。该指南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抗病毒治疗、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母婴传播阻断原则和职业暴露的处理共11个章节,涵盖了艾滋病的基础、临床、预防及治疗各个方面的处理原则,尤其结合我国HIV/AIDS患者的特点和国内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了重点介绍,使指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成为卫生部向全国推荐应用的艾滋病诊疗规范,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诊疗能力和水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艾滋病诊疗指南》英文版的出版,为国际交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果提供帮助。
2005~2007年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内首个多中心前瞻性规范化临床研究,通过全国13个中心筛选出198例HIV/AIDS患者,随机进入3个主要由国产药组成的方案(1号方案:AZT+DDI+NVP,2号方案:D4T+3TC+NVP,3号方案:3TC+AZT+NVP),比较3种组合方案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治疗52周后,2号和3号方案分别有68.2%和69.0%患者病毒载量被抑制在50 copies/ml以下,抑制病毒效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相近,可作为应用国产药物的HAART治疗方案。1号方案治疗52周后病毒载量<50 copies/ml的患者比例只有39.7%,显著低于其他2组。在52周随访过程中,共123例患者出现220例次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血脂增高、皮疹等较常见.除血脂增高外,其他不良反应主要在治疗的前12周内发生,大多数经正确对症处理可好转或消失,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因此,在治疗初期加强对患者的各项指标监测,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可有效减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该研究首次证明国产药物疗效,并优选出两组以国产药为主的组合方案(D4T+3TC+NVP和3TC+AZT+NVP),费用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确保了HAART方案在贫困地区也能迅速推广应用。
2007年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2版)》颁布,提出抗病毒治疗时机前移,即由原来的CD4+T细胞<250 cells/mm3 开始治疗提前到CD4+T细胞<350 cells/mm3 开始治疗,较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治疗时机前移”提前了2年。
2008年
在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资助下,“成人艾滋病抗病毒和免疫重建研究”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3家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艾滋病临床研究平台,建立了517例初治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队列研究,继续评估艾滋病药物长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开展治疗失败感染者的二线抗病毒治疗试验。
2009年
推出国家艾滋病二线抗病毒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2010年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优化出效优、价廉、毒副作用低的首选一线方案:D4T+3TC+NVP治疗6个月后更换为3TC+AZT+NVP长期持续。该方案最大程度避免了AZT的短期骨髓抑制以及D4T的长期脂肪营养不良等毒副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减少耐药出现,达到性价比最好的效果,可在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成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2011年
第2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出台。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的疗效替代评估方法,并建立了淋巴细胞数预测CD4+T细胞数和激活亚群预测病毒载量的方法,作为简便、廉价的疗效替代评价方法,为基层开展艾滋病治疗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艾滋病相关的脂代谢、骨代谢、心血管及眼部并发症的研究,为艾滋病综合诊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评论